不容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現代社會的“集體智商”確實大不如前——現在的中學生相當于過去的小學生,大學生相當于中學生,研究生相當于大學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暢銷書是尼采和薩特等人的哲學類書籍,而現在的暢銷書則普遍都是宣傳一些“內容簡單”、“即可見效”的勵志書。看《于丹(論語)心得》的人,比看《論語》的人多得多。假如于丹早生一百年,她的這本書絕對火不起來,因為那時有太多的人會直接讀《論語》。“低智商社會”中的人已經懶于思考,并希望有人把思考過后的答案直接告訴他們。
當一個叫張悟本的人推銷他可笑的“綠豆食療法”時,所有人都在以每天數斤的量猛吃綠豆。或者,隨便跳出一個“經濟學家”大喊“房價要漲了!股價要漲了”時,所有人都把錢砸向市場。而當另一個“經濟學家”發出完全相反的聲音時,所有人又死死攥著錢不肯拔九牛之一毛。
有一種假說認為,隨著電視、游戲、網絡等新媒介的出現,人類大腦接收到的信息量在飛速增長,由于接收了更多的刺激,大腦會變得更加靈活。但事實恰恰相反,“低智商社會”中的人拒絕思考。他們覺得每一位亮相媒體的人都是“專家”,他們說的肯定都是正確的,信任別人遠勝于信任自己。大眾已經結束了“不被人騙”的時代,而“得過且過”的惡習則被滋養了。
除了要怪罪媒體對大眾的“低智商”化誤導以外,教育亦難辭其咎。
我們都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都做過試卷,有沒有發現,試卷里的選擇題和判斷題遠遠多于問答題?而即便是問答題,出題者也會預設幾個“得分點”,容不得獨立思考和個性見解。更有甚者,有的老師會教你如何在完全看不懂題目的情況下,光憑對幾個答案的分析即可選出正確答案。這就是“低智商社會”心理模式的濫觴。社會的“精英”階層,正是在這樣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
既得利益者在當下享受了“低智商社會”的無限好處,培養了大量唯命是聽、唯唯諾諾、給啥吃啥的“笨蛋”。可是,高瞻遠矚的“先知”卻憂心忡忡:這樣下去,整個社會將喪失創新的能力,終有一日無立錐之地。所以,我們務必要警惕“笨蛋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