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戶口比北京戶口還便宜。”在香港尖沙咀的一間咖啡廳,陪妻子來香港產子的張力(化名)說。
他和妻子在北京打拼5年,有房有車,但都沒有北京戶口。而現在想要辦一個北京戶口,據張力打聽,耗資巨大。但是他們想生孩子了,孩子不能沒戶口。沒戶口就不能在京高考,沒戶口甚至連準生證辦理起來都困難重重。
張力最終選擇了去香港生孩子,給孩子一個“香港戶口”。“北京人不就是考個北大清華占便宜嗎?我兒子讀國際學校行嗎?以后考香港大學成不?”談到戶口,張力的情緒開始激動,“不跟你們玩兒了!”
2009年,和他做出同樣選擇的內地居民,在香港產下29766個嬰兒,或者說,香港當年每出生10個BB,就有4個BB的父母都是內地人。
而同期,還有很多中國父母選擇了去美國或加拿大等其他以屬地原則認定國籍的國家生子。美國和加拿大并沒有中國籍父母在該國誕下兒女的單獨統計。而美國以此為業的中介公司有數百家。
選擇赴海外生子的中國人,一般無力以數百萬元投入為全家辦理投資移民,很大一部分也達不到技術移民的標準。香港安寶醫療集團的創始人之一謝燕芬女士這樣概括赴港生子的群體特征:主要來自內地各大中城市,大多是80后,受過高等教育。
和張力一樣,廣東中山市的孫祥(化名)夫婦也決定走上這條綿延兩代人的移民路。他們對自己的選擇更有信心,珠三角與香港的聯系最緊密。而當地學校很早以前就開始接收這種“中港家庭”的學生。
深圳《港澳臺及外籍人士子女在深圳就學指南》中明確對“父母雙方皆非港澳籍,但孩子為港澳籍”的學生做出規定。這幾乎是國內惟一一份對此作出明確規定的“就學指南”。
在香港出生而無法取得內地“出生證明”或者“計劃生育服務證”的孩子,最近幾年越來越難以進入內地的普通公立中小學。但內地民辦學校、尤其是“國際學校”,對此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孫祥夫婦正是選擇了去香港生第二胎。“只要熬過小學。熬過小學就把孩子送去香港。”
實際上,“赴港超生”,甚至赴港“計劃內生育”以后,如何在內地辦理出生證、計劃生育證、補繳“社會撫養費”,相關政策法規一直缺失。
目前,內地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禁止孕婦赴港生子,但我國現行的生育、人口政策和相關法律,都對上述形形色色的赴港生子有明確限制……然而現實是,政策和法規幾乎沒有威懾力,赴港生子的夫妻越來越多。
在美國,“父母雙方皆非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所產下的孩子達40萬。早在中國人開始利用這一方式“奔向美利堅”之前,韓國人曾經是這些“錨孩”中的亞洲先鋒。在韓國媒體的描述中,這些赴美產子的韓國女性大都是高學歷、高收入的職業女性。而來自香港的孕婦,也被認為是“赴美產子”的亞裔女性中的主力,她們同樣多來自香港的中產階級。“大陸人來香港產子,香港人又去美國產子。”謝燕芬說。她早年移民美國,對移民心態頗有認同。
美國是全世界少數幾個在國籍認定上依然遵從“屬地原則”的發達國家。1980年代,屬地原則的發源地英國和英聯邦國家澳大利亞都對“屬地原則”進行了修改。
美國的問題是,他們是惟一一個把屬地原則用“憲法修正案”的方式確定下來的國家。盡管國內保守派曾經多次希望修改憲法,但能在國會推動的希望卻相當渺茫。修改憲法,茲事體大,修改憲法需要深思熟慮。
香港的情況則比美國更復雜。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于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認定寫明:“凡是在香港特區成立之前和之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都是香港的永久居民。”
2001年,名叫莊豐源的一名由內地父母在香港生下的香港兒童,被香港終審法院判決其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然而,制定特區基本法時,乃至9年前大法官判決時,都沒人預料到有一天會有數以萬計的內地人通過“自由行”往來香港,掀起“赴港產子潮”。
實際上,香港立法會議員們的辯論已持續多年。一些議員強調基本法漏洞,希望全國人大能做司法解釋,甚至“修改判例”,而另一些議員則堅持“法治精神”,反對“情況一變就想到修改基本法”。
“我們都相信法治精神,基本法不能輕易改變,目前我們只是希望能通過立法會等途徑,督促政府解決問題。”“中港家庭權益會”的聯絡人曾冠榮對本報記者說。
所以,對香港政府來說,能做的,就是完善規章。香港醫院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對本報記者說,“自2007年2月1日起,所有擬使用公立醫院產科服務的非符合資格人士,必須先行預約和繳付產科套餐服務收費39,000元。”
這就是香港政府目前能設置的所有“障礙”,對張力夫婦、孫祥夫婦以及其他幾萬對內地夫婦來說,跨越“障礙”不費吹灰之力。從2007年開始,臨盆時闖入公立醫院的內地產婦大大減少,但經預約繳費的內地產婦大幅上升。
即便如此,幾乎所有的香港受訪者都說“香港是個法治社會”。他們認為,既然法律如此規定,那么鉆了法律漏洞而來香港產子的大陸產婦并沒有錯。甚至“中港家庭權益會”的曾冠榮先生也強調這一點。該組織所代表的港人,恰恰是目前最直接受赴港生子政策影響的香港家庭。2003年自由行開通以后,內地孕婦大量進入香港產子,甚至導致本港婦女生產的床位都不夠用。香港法律規定公立醫院的急診室不得拒收病人,所以闖入急診室生產的內地產婦,分文不付,在生產后偷偷離開的例子并不少。
同樣,在美國,盡管大多數人都不支持非美國公民的孕婦在美國產子,但包括“美國移民制度改革聯盟”這樣致力于嚴格控制移民的組織也都承認,在美國憲法的框架下,這些孩子和媽媽們并不違法,而是一種“對法律漏洞的濫用”。
許多香港人覺得,內地人來港產子,就是為了等孩子長大后全家到香港吃“綜援”,這是由香港納稅人所承擔的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在香港最大的在線討論區Uwants,關于內地人的怨言不斷,時常出現“占香港人的便宜”的字眼。但港人低估了內地產婦。一份未公開的香港醫管局對立法會議員質詢的書面答復顯示:2009年,香港大約有六千多內地產婦在公立醫院誕下嬰兒,其余兩萬多人,幾乎全部在收費昂貴的私立醫院生產。
2009年,香港特區政府收獲的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生產費用盈余,達到1,5億港元。香港醫管局甚至考慮用這筆資金建立基金,以幫助經濟困難的香港人豁免醫療費用。
“即使選擇最好的私立醫院,往返香港都飛頭等艙,甚至加上選定時辰的剖腹產,總開銷可能也才10萬元港幣。”謝燕芬表示。
令謝燕芬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些內地年輕父母們尤其強調“教育”。
“我們小時候,奧數還是聰明小孩的游戲,現在幾乎是必修課了。三年級的小孩,有必要人人都知道怎么算雞兔同籠嗎?”張力說。
孫祥的妻子葉女士則幾乎在到香港體檢的第一次就確信了自己的選擇沒有錯:“香港的醫生和護士的態度都非常溫和,對于任何疑問都非常耐心地回答。我的產科大夫是個五十多歲滿頭銀發的老帥哥,一看到他就特別有安全感。”對比第一次生產時在內地三甲醫院所受的待遇,葉女士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生活在“更有安全感”的香港。
張力和孫祥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一張“全世界130多個國家免簽”、“接受與國際接軌的兩文三語香港教育”的香港戶口,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