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并不需要一個社會為之付出道德代價。相反,經濟發展要為道德淪喪埋單。
我們這代在計劃經濟中長大的人,腦子里大多有這么一種印象:經濟的發展,往往要付出道德的代價。比如,農村人比較淳樸,城里人則比較刁滑。許多人甚至把當今的世風日下歸咎于不良的外來影響。像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然是紙醉金迷、爾虞我詐。開放太快,對這些腐敗沒有免疫力,自然會有今不如昔之嘆。
后來我陰差陽錯,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在日本生活了一年。按我那套老道理,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應該到處是陷阱。可事實上,人家的社會,在某些方面簡單得不可思議。先從出國留學的第一步開始。中國學生最初拿到的不過是一封信,上面有研究院院長和系主任的簽字,告訴你被錄取了,而且有多少獎學金等等,連公章都沒有。當年妻子拿著這封許諾了幾萬美元獎學金的信時,岳父不免憂心忡忡:“就憑這么一張紙,你就去個舉目無親的地方。人家騙你怎么辦?”可是,幾乎所有的留學生都是這么出去的。
一次和耶魯的一位院長談話,發現他竟然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博士學位證書(畢業那年忙,沒有參加畢業典禮,事后也沒有去領證書)。他一路的學術生涯,從來不需要向雇他的單位證明自己是博士。有時看到國內招聘,竟要博士學位證明等等,覺得實在奇怪。你到美國哪個大學申請工作,信上說一下自己的學術背景就行。哪里有讓你開證明的道理?
美國人是輕信,還是誠信?我們不妨再看看人家的日常社會生活。我沒有車之前,很難外出購物,許多東西都是網上訂,信用卡付款。到時候,人家把東西寄來,往你家門口一扔就走。有的摁個門鈴,告訴你東西來了。你出門時,人已經沒了。有時候,送的東西一百美元左右,也是這么大大咧咧。你不放心嗎?那就掛號好了,不過一下子運費就貴好多,除非是貴重物品,誰會花這個錢?
再看日本,雖然知道人家發達,但真去那里,覺得實在平常。那些高樓大廈,大概已經趕不上北京上海的氣派了。不過,人家的無人駕駛列車還是讓我驚異不已。這倒不是技術上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沒有人管的秩序。首先車上干干凈凈,擁擠時依然秩序井然。再有是入口處,大家從自動賣票機買票,自動檢票處僅有一根低低的橫竿。如果你不檢票,橫竿不會抬起來放你過去,但一步就可以邁過去,孩子一低頭也能鉆過去。有時站上冷清起來,四周無人,還有買票的必要嗎?但是,這樣無人經營,多少年也無問題。
想想看,這并不僅僅是道德、誠信的問題,也是經濟效率的問題。網上訂貨,東西一般就幾十塊錢,如果掛號,郵費一下子就漲了幾塊,你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許多東西就不買了,商家的銷售量也會銳減。日本則是個嚴重老齡化、機器人最多的社會。你要多幾個心眼,那些機器或者機器人還不都被你給糊弄了?像你這樣的“聰明人”一多,人家的社會就得處處加崗,還哪里找得到勞動力干正經事呢?
日本人老實,美國人厚道。那么,是不是要信奉“衣食足然后知禮儀”的古訓,把目前的一切都歸于我們太窮、要不擇手段爭奪經濟資源呢?我看未必。
經濟發展并不需要一個社會為之付出道德代價。相反,經濟發展要為道德淪喪埋單。人不厚道、愛占人家便宜,社會就草木皆兵,結果進個圖書館也被人像賊一樣盯著。這樣,我們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要多高?比如中國的網上購物,不管技術上怎么先進,最終在送貨這個關口上,還是沒有人家那種“門口一扔”的效率。人不厚道,經濟騰飛不起來。我們現在的成就,其實還是低起點上的輝煌。以后在高起點上競爭,處處的成本都要精打細算。一些人道德水平不高,帶來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就像是高利率、高油價一樣,最終會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