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關于伊朗的種種新聞讓我們覺得:它是很不一樣的,甚至是很“不正常”的。去年伊朗爆發的‘椎特革命’和今年年初的中伊黑客PK,似乎再度為中國民眾揭開了伊朗神秘面紗的一角,也讓人對伊朗局勢更為關注。事實上,一旦踏足這個國度,你就會發現,這個國家其實挺正常。
在古波斯語里,“德黑蘭”是“山腳下”的意思。1788年,愷加王朝將德黑蘭這座原本掩映于梧桐林的城市定為首都。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財富劇增,德黑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北部高山的冰雪融水流淌不息,使其成為一個充滿生氣、花草繁盛的綠色城市。
在這座擁有一千一百萬人口的伊朗大城,過往的當地人會主動和你打招呼,即便是從頭到腳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女性,也會對你友好熱情情地微笑,一掃人們想象中的刻板和疏離。伊朗人性格平和、熱愛生活,除了一日三餐卟,他們還時不時地扎堆喝茶、吸水煙。每到傍晚時分和節假日,公園里總是聚集著很多人,一大家子坐在—起野餐,享受閑暇和關味。
我開始喜歡上和當地人閑聊。他們得知我是中國人之后,總會說:“好朋友,好朋友。”我問一個英語專業的伊朗大學生:“如果我是美國人呢?”他說:“我們只是不喜歡美國政府,但并不討厭美國人民。”
我又問一個高中的英語老師怎么看待自己的政府和總統,他說內賈德對美國不屈服,這點人民挺喜歡,但在某些方面可能得不償失,影響了經濟發展,老百姓自然不開心。然后他指向窗外的某處:“這就是去年大選之后民眾游行抗議的地方……”
后來我又問出租車司機德黑蘭的房價如何。他無奈地嘆氣:“很貴啊。”四十多歲的他直到三年前才貸款買了一套折合人民幣七十多萬的房子,帶著老婆孩子從位于郊區的小間宿舍搬出來。他是一個機場的機械工程師,工作時間比較靈活,由于兩個孩子上大學,學費高,還要還房貸,只好利用空閑時間開出租車,每周開三天,沒什么時間休息。原來,壓在全世界勞動人民頭上的大山基本都是一樣的。可惜我忘了問他們看病難不難。
伊朗的全稱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城市里遍布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商場和酒店里到處是祈禱室的指示牌。你沒法找到食物,也不能主動和女性握手。
關于宗教的重要和與之相應的種種習俗,我已經做足“功課”。不過,越是準備充分,越是意外。都是穆斯林,但80后、90后的穆斯林和70后的穆斯林截然不同,從著裝上就能看出來。一位伊朗朋友介紹,從十多年前開始。一些大城市的時髦女性放棄了長袍,改戴色彩鮮艷的花頭巾。一些女孩穿涼鞋的時候還把趾甲涂得色彩斑斕——伊朗正在漸變。在大學生愛去的一些咖啡館里,女生與男生合影時會主動擺出親昵的姿勢:她們的圍巾不再是單一的黑色,牛仔褲和匡威鞋的搭配更是處處可見。
咖啡館里一個年輕人對我說:“回到中國請告訴你的朋友,伊朗一點都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