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取秘密文件是一個古老的行當,卻從未有像現在這樣來得便捷:你可以輕易把數萬份文件放在指甲大小的存儲卡上,再迅即公布在網絡上。這正是最近因大規模公布美國官方外交電報而再度讓世界嘩然的維基解密(WikiLeaks)所做的。
很容易得出的結論是外交世界將會因此不同——盡管維基解密所披露的大部分信息并沒有多大爆炸性。但更大的問題在于,維基解密所標榜的“揭露政府和公司的不道德行為”理念,對很多組織來說都是至關重要,將其影響僅限于外交和軍事領域未免低估了這場解密風暴的后坐力——維基解密已宣稱要在2011年初公布美國一家主要銀行的“公然違規行為”。該輪到華爾街為此膽寒了。
在人類進入所謂信息社會的十多年來,除了把傳統的信息數字化并重新建構,互聯網大多時候朝著一個方向演進:為更多垃圾信息的制造和營銷打開方便之門,“用戶生產內容”的流行更是加劇了垃圾信息的過剩。但現在,維基解密正標示著一種新的信息流的演進:把平素難得一見真容的機密信息公開化,生產“爆炸性”的內容。
難題在于,當權者很難懲罰維基解密這樣的“維基化”組織——它有很多朋友,卻沒有有形的總部或資產,機密信息則隱蔽存儲在浩瀚的互聯網數據海洋里,其組織形式也使其不受任何管轄。眼下,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盡管訴訟纏身,但那些權勢者將很快會發現,等待其的是一場漫長的“控制VS反控制”的戰爭。
以前,扮演這個角色的主要是傳統的主流嚴肅媒體——從“水門事件”到“安然丑聞”。現在,傳統嚴肅媒體正與維基解密聯手將其功效放大:用大規模的信息披露,使影響力最大化。當維基解密在2008年揭露肯尼亞大選腐敗時,鮮引起外界注意;2009年春天揭露伊拉克戰爭丑聞時,亦未獲得廣泛關注。它在今年開始改變策略與《紐約時報》和《衛報》等主流傳統媒體合作后(機密文件在大量公布前先與傳統媒體分享引爆),旋即成為全球焦點。
這種聯動能在多大程度上重新定義高質量信息的發布和消費方式,還有待于時間檢驗。不過,它已經讓人們意識到,即便在一個信息無處不在的社會里,傳統媒體的“把關”和“過濾”仍不可或缺;而維基解密這樣的“駭客活動分子”則因與傳統的媒體合作,為其“大規模泄密”的麻煩行為贏得一定的合法性,改變其“有權無責”的身份悖論——如果最大牌的傳統媒體都與其合唱,為什么還要懷疑其高尚動機呢?
對這種情勢感到不安的利益相關者該如何應對?唯一的措施似乎就是加強對機密信息的管理。但在信息的存儲和傳送已日益精進的網絡社會環境中,這并非易事。最典型莫過于9.11事件后,輿論一致批評美國政府未有效處理那些大量本可預防恐怖襲擊發生的信息。為防患于未然,美國投入大量精干力量處理這些機密信息,此舉卻造成了新的信息外泄隱患——將大量美國外交文件交給維基解密的正是美國軍方情報系統人員。
不要忘了還有“云計算”的安全挑戰。越來越多的企業期望部署云服務。根據安全公司Webroot的最新預測,云數據存儲和移動平臺在2011年將處于信息危險的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