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能行!”(Cancun Can!)正如這句宣傳語在一開始所透露出的不自信,當地時間12月11日結束的墨西哥坎昆氣候變化會議最終未能給情緒悲觀的世人注入任何信心——與一年之前的哥本哈根會議相比,坎昆會議的式微體現在了各種細節上。
各國元首沒有再如哥本哈根一樣全體出席,全球的商界領袖也沒有太多人為此專門安排行程,與會者從現場傳來的“會議冷冷清清”的感嘆……在哥本哈根會議慘敗而歸之后,坎昆會議繼承了“最后一次拯救人類的機會”的重任,但現在看來,這“最后一次”又要被無限期推遲了_—至少,從這次坎昆會議取得的寥寥無幾的成績單上看是如此。
在成立全球綠色氣候基金、技術轉讓、森林保護、提高數據透明度等技術議題上,坎昆取得了進展,但在更為關鍵的問題上卻仍裹足不前——各界最為關心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依然前途不明;發達國家究竟應減排多少的核心問題,被延后到明年南非會議繼續談判i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技術以及能力建設,更多還是老調重彈。
針對上述核心問題,77國集團、太平洋島國、非洲集團、熱帶雨林集團、歐盟、美日等傘形國家集團等利益集團并非沒有為此做出努力,只是如一位NGO談判代表所感嘆的那樣:大家都在表達,卻沒有人在傾聽——這注定了坎昆會議只能在枝節上做些修修剪剪,“求小同、存大異”,一句話就能將坎昆會議概括。
這樣的結局或早已注定——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在各個層面的造勢都已達到了極致:100多位國家元首的參加,為哥本哈根創造了空前的政治談判空間、空前的媒體關注度,以及空前的壓力。哥本哈根尚且慘淡收場,更遑論早已在大多數視線之外的坎昆。
如今,聯合國主導的多變氣候談判機制的效率成疑。如果失去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個大框架,那各國在這之下鼓吹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又將何去何從?
至少在中國政府這里,還不用擔心動力將失。坎昆會議前后中國政府的表態都更加明確地指向,中國未來的節能減排政策將繼續“猛烈”下去:
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減排將由“勸導、鼓勵”逐步轉向“依法強制執行”的硬性要求;12月2日,工信部官員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節能減排的指標將分解到企業頭上,國家重點監測考核的企業數量可能由“十一五”期間的1000家調整到3000家甚至5000家,節能減排將由面到點的進步細化。
顯然,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壓力減弱之后,中國還有更為現實的節能減排驅動力:保障能源安全。甚至在一些國有電力企業者眼里,中國是處于能源安全角度發展的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只是恰好,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節拍吻合罷了。更進一步而言,在電動車、新能源等這些方興未艾,又與全球同步的產業上,中國決策者很明顯感覺到了領先全球的機會。這點,從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選擇電動車,而不是以替代燃料中可見一斑——前者顯然比后者更能拉動更多產業,且更有希望成為全球的領導者。
這些無疑是比國際道德壓力更真實、更持久、更值得信賴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