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物價是強國的象征嗎?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近期曾表示,中國要想成為強國,必須有三高:物價高、人價高、錢價高。從世界各國發展來看,同時具有高物價與經濟強國特征的國家的確有之,比如日本、美國、德國等。但國民黨統治時期因為打仗而濫發紙幣,以及兩年前津巴布韋因為土改不力也曾致使物價飛漲,這時高物價反而是政府國庫空虛、國力衰退的佐證。
中國的物價真的很高嗎?
今年前11個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3.2%,超出了年初確定的調控目標3%。而11月份CPI同比增幅再創年度新高,達到5.1%②。物價水平(P)決定于社會總產值(Y)、貨幣流通速度(V)以及通貨量(M),即MV=PY。截止到今年9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余額高達69.64萬億元,成為全球貨幣第一大國。但從人均貨幣總量來看,美國仍是中國的4倍多。所以中國內地物價高,是相對于國民收入低而言的。換句話說,如果中國普通百姓的收入是現在的4倍,那么現在的物價上漲也不至于如此怨聲載道了。
穩定物價的主要方法有什么?
通常是實施調節貨幣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項措施:第一提高基準利率,即加息。第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4。第三是發行央行票據,回籠資金,將市場過剩資金凍結在中央銀行,以緩解市場所面臨的通脹壓力。另外就是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比如11月底中國相繼出臺的“國16條”和“限價令”。雖然經濟學家一般不贊成這種運用行政手段穩定物價的做法,認為會扭曲經濟運行,但短期內它確實是一種快速而有效的手段。
低物價就一定有益嗎?
物價上漲太快,銀行存款變成負利息,會造成財富縮水、貨幣購買力減弱、生活質量下降等一系列不利影響。相反,如果物價水平長期處于低增長,甚至負增長,也會阻滯經濟發展,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虧損加劇,并最終影響到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造成失業率攀升。這正是目前一些發達經濟體所面臨的情況。比如日本10月份核心CPI較上年同期下降0.6%,這已是該國連續第20個月核心CPI下降。自1992年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后,其物價上漲就開始放緩,而日本人也將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20年稱作“失去的20年”。
案例鏈接
1:2008年,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已達令人吃驚的100500%,當地貨幣的紙面價值已經低于紙的價值;2500萬津巴布韋元只相當于1美元,而在點鈔換幣的期間,物價就能翻一翻婦女拿著數萬津元只換了一塊面包,出租車的起步費則在100萬津元以上
2:食品價格是造成11月份中國CPI大幅上漲的最主要原因,國家發改委表示,該月食品價格上漲11.7%,拉動CPI上漲3.8個百分點。而過去幾個月來,綠豆、大蒜、生姜、白糖等日常物品的價格漲幅幾乎都達到兩位數。由此還造成有些深圳市民“赴港打醬油”的奇怪現象。
3:中國近期的高物價還主要由于流動性過剩引發,特別是最近美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后,包括石油、棉花、糖等國際市場大部分商品價格都在急劇上漲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增加。此外,熱錢炒作也是當前物價上漲的幕后黑手
4:今年12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今年第6次上調準備金率,也是從11月10日上調后,一個月時間內第3次上調準備金率,更是年內包括10月20日加息在內,第7次動用貨幣工具收縮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