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試圖通過改變匯率改變整個世界的做法最終將自食惡果
首爾的G20峰會,事先被認為是針對中國的一場鴻門宴。蓋特納早早動手,準備組建一個對抗中國的聯合陣線。他先是聲稱日元和歐元的幣值已經夠高,繼而又說新興經濟體國家有權限制資本流入,隨后又表示資源輸出國可以保持GDP數額4%以上的經常賬戶盈余,總之,除了中國,所有國家都沒錯。蓋特納的如意算盤,是在峰會上聯合所有國家對中國群起而攻。沒想到美聯儲的QE2反而成了眾矢之的。
早在太會開幕前,與會各國就已經打起了口水仗。德國率先對QE2發難,中國積極響應。而另一陣營的美國,則大力倡導對經常賬戶盈余設立上限。印度也在推出自己的QE2政策,因而支持美國的立場??谒畱鸬囊贿吺亲畲蟮馁Q易順差國家,另一邊是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家。雙方的分歧遠遠不止是經常賬戶問題。對經常賬戶盈余設限的提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荒謬之處在于:我們為什么要對順差設限而不對貿易逆差設限?憑什么逆差大國可以對順差大國指手畫腳,評頭論足,他們是不是更應該想想辦法控制—下自己的貿易赤字呢?
我們先來看看硝煙彌漫的熱錢阻擊戰。臺灣正在恢復對外資持有債券的限制。韓國提出要對外資持有債券征收重稅。中國開始采取措施。追溯外資流入源頭。控制通脹的戰斗也逐漸升溫,澳大利亞剛剛提高了利率。中國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市場普遍認為,未來12個月內還會有四輪利率提升.我覺得提升的幅度可能還會更大。印度中央銀行剛剛提高了他們的政策利率,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房地產貸款。
時新興經濟體國家而言,負利率,加上高位上升的貿易赤字.兩者同時出現,意味著巨大的危脅。歷史經驗表明,這經常會引發經濟危機。巴西和印度的處境正是這樣。中國和俄羅斯也有通貨膨脹。但是它們的貿易順差更大。在將來美聯儲被迫進行政策轉向時,他們不會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巴西和印度沒有這層緩沖,如果不趕緊采取財政緊縮政策的話,在可能到來的2012年經濟危機中會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再來看發達國家,德國對美國政策的不滿是有充分理由的。十年以前,德國經濟還在絕望中掙扎。當時德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很高,而中國和韓國等這些東亞國家,正在積極進軍德國的傳統優勢產業,當時人們都認為德國經濟在劫難逃。但是德國人沒有放棄,他們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即便是葡萄酒方面。都走到了法國的前面,讓法國人大吃一驚。另外,他們還積極創新。把很多消費品的生產與知識產權聯系起來。成本降低了,又有了定價權,德國收獲了出口規模的大幅增長。現在的美國面臨很多德國面臨過的考驗,但美國人并不打算向德國人學習,它們更想走貨幣貶值的捷徑。
盡管德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一流,但德國經濟卻不可能像新興國家那樣快速增長。信息技術造就了21世紀的跨國公司,并讓這一輪的全球化與此前完全不同?,F在的跨國公司是名副其實的公司實體。他們的成本權衡導致了發達國家的工人無法與發展中國家工人競爭。兩者聞的工資待遇過于懸殊,在短期內無法克服。這一因素也導致了發達國家刺激消費的政策總是會增加貿易赤字,而對增加就業收效甚微。
歐洲和日本已經接受了這一事實,把保護本國財富作為第一要務,集中掌控定價權,而不追求出口規模.把增長目標定得低一些,用優厚的福利待遇解決失業工人的生活問題。
美國政府試圖通過改變匯率改變整個世界。如果這種設想實現的話,中國和印度這種國家的生活水平就需要瞬間提升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或者美國的生活水平需要瞬間調低到中國和印度的水準。兩件事都不可能。如果美國持續尋找不可能出現的解決方案,會讓整個世界陷于險境。
故事將伴隨著美國國債市場的崩盤而結束。美國醉心于操控市場需求。通過降低和提高債務收入來掌控本國經濟。它沒有認識到,產能管理才是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時代的關鍵。但是產能管理并不能馬上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在面臨當前迅速降低失業率的壓力下,美國還是會在調整貨幣供應水平和操控美元幣值之間搖擺不定,試圖找到快速解決問題的捷徑。這些招數,美國政府只有在無法繼續使用的時候才會放棄,也就是說,只有國債市場崩盤他們才會死心。
國債危機的導火線,很可能是采種讓國債持有者陷入恐慌的因素。有可能是又一輪美元貶值或者通貨膨脹,兩者之中,通貨膨脹在2012年出現的可能性更大。準備好迎接前方的市場動蕩吧。不幸的是,我們很可能要經歷又一次危機。我只希望,2012年以后,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