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能源強度和排放強度的新做法并不能阻止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將不斷上升的態勢
最近,中國接連發布有關未來能源利用政策的官方公告,其背后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2005至2010年間能源強度降低20%的承諾即將到期,政府正在全力以赴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最后努力。二是“十二五”能源規劃已經初露端倪,其有關內容已開始通過主流和非主流渠道傳播。
由于關系到2010年底能源強度降低20%目標能否實現.官方有關能源強度的統計數字總是會每隔幾個月就調整一次。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的能源強度在2005到2009年間降低了15.6%,但在2010年上半年回升了O.1%。過去幾個月來,部分地方政府試圖通過采取一些極端措施來確保節能目標的實現,其中包括了對大型工廠中小企業、商店等進行限電,甚至關停紅綠燈。盡管中央政府對此類舉措提出了嚴厲批評,但仍禁而不止。
中央政府最近重申了進一步降低能耗的中長期目標,即到2020年,國內能源強度比2005年降低40%至45%,其中2011到2015年降低17%,2016到2020年再降低16%0但這種片面強調降低能源強度和排放強度的做法可能有一定誤導作用,容易讓人們忽視能源消耗總量在未來一段時期仍將隨經濟增長而處于不斷上升狀態的事實。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約為法國、德國和日本的40%。是美國的25%。但以實際購買力平價法進行比較,中國的人均GDP僅為法國、德國和日本的20%,甚至不足美國的15%。這種矛盾說明:即使以購買力平價法來衡量,中國目前的能源強度還是大大高于上述參照國。
假設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仍保持5%至8%的年均增長率,那么2010到202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將增加一倍。2009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與美國相當,占到全球總量的9%。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超過今天北美地區能源消費總量,或者是歐洲加上前蘇聯地區的總和。
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在一段時期內仍將繼續處于主導地位。政府設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從70%降低到63%,天然氣比重從2009年的3.6提升到8%,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從8%提升到11%,石油所占比重保持在18%。中國2010年度的煤炭產量將達到32億噸。有官方人士曾發表觀點稱,2015年前國內煤炭年產量應該控制在40億噸以下,理由是過高的產量可能會影響煤炭行業管理,造成煤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如果這—建言被采納的話,中國未來十年內的煤炭進口量將會繼續大幅增加。
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總量將可能會比2009年高出7%至8%。2010年前九個月的石油進口量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24%,但該增幅可能是源自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未來一段時期內,石油年凈進口量還會持續增加,到2020年可能會達到4億噸(相當于每天進口800萬桶)甚至更多,是2009年的兩倍。該數字超出了目前中東地區的石油總產量。
交通運輸業是石油需求不斷增長的重要推手。近年來中國的汽車銷售量持續攀升,目前全國汽車保有量在8500萬輛上下。從汽車制造能力來看,中國目前的汽車年產量是1380萬輛,占世界總產量的22%。
從天然氣來看,2015年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將達到2000億立方來,2020年將達到2500億立方米,而在2009年的這一數字是900億立方米。除非中國的非常規氣源產量遠高于預期值,否則即使將其預期供給能力考慮在內,國內的天然氣產量也遠無法滿足如此大幅的增長需求。到2020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將超過目前德國和日本的進口量。
任何現代經濟都離不開電力供應。2010年底中國的發電裝機容量仍將達到9.5億千瓦,非常接近于美國的水平。遠期采看,2020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很可能會超過16億千瓦。
在發電能力整體提升的背景下,水力發電有望在2020年達到3 2億千瓦,但這仍與既定的到2020年水力發電能力達到4億千瓦的目標相去甚遠。相反,核能發電的目標數字卻一再被提升。風力發電在中國依然是投資熱門。同期。生物質和太陽能發電能力也將可能增加。中國新能源電力的發展的確值得稱道,但熱電裝機需求仍有至少9億千瓦的缺口,其中大部分仍將由燃爆電廠采填補。
上述粗淺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使中國在未來十年內成功實現了降低能源強度的預期目標,其能源需求還是會持續上升,對國際能源市場的影響也仍將與日俱增.影響對象包括能源初級產品、能源制成品、能源技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有著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且是一個正在不斷壯大的重要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