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傳統電子企業何以應對“中國制造”的低成本競爭?昔日白色家電貴族用新能源制高點給出回應
看上去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工廠,與日本其他整潔、有序的工廠沒什么兩樣。但如果登高俯視,你會發現所有廠房屋頂、辦公樓、車棚上的上都覆蓋了一層深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在辦公室,無處不在的智能攝像頭捕捉人流信息以控制空調和照明系統;在一個把守嚴密的屋子里,31萬節鋰離子電池日夜吐納著足夠150戶人家使用的電量。所有的這一切,都形象化的在一塊大顯示屏上被實時控制著。
歡迎來到日本三洋加西工廠——建造者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更愿意稱其為“加西綠色能源園區”。10月18日,在口本神戶縣加西市,三洋社長佐野精一郎對外宣布了這個年產100萬節鋰離子電池工廠的竣工。“2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我曾站在星空下想這個工廠到底會給三洋帶來什么?”佐野精一郎說。
佐野精一郎的感慨頗值得玩昧。2年前,松下集團宣布斥資64億美元收購三洋70%股權,成為金融危機留給日本企業的最大并購。這一方案在去年底通過反壟斷審查,而至今年7月29日松下追加4000億日元收購三洋剩余全部股權。從明年4月1日起,三洋將成為松下100%持股的子公司。基于此,此時亮相的加西工廠更像是三洋對外界的一個宣示。
表面上看,加西工廠帶來了時髦的綠色概念——每年可減少2480噸二氧化碳。但沉寂許久的三洋此番高調亮相,核心是推出依附于加西工廠之上的“家庭、樓宇、街道整體能源解決方案”。這也是三洋將在松下格局里所扮演的角色一一能源整體方案提供商。
三洋收錄機等家電產品曾給中國人以深刻印象,不過其最具全球競爭力卻是在新能源領域——三洋的太陽能電池擁有行業內最高的轉換效率(20.7%),而其充電電池在手機、筆記本乃至電動車動力電池上都居于全球首位。此前,這些產品散落于三洋各個業務部門,將其打包并作為一個業務推出,加西綠色能源園區是第一次。
在全球,由“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的轉型近年漸成風潮,GE、西門子、IBM、施耐德等巨頭無不按此行事。在節能這個快速爆發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是最大的障礙。這意味著,誰有能力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誰就更容易拿到更多訂單。三洋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
“在全球,有的企業可以發電,有的可以蓄電,也有的可以做節能,但能夠做到這三點的只有我們。”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常務執行董事吉井重治告訴《環球企業家》,在今年10月份,他們還新設立了智能能源系統部來負責加西模式的全球推廣
加西試驗
整個加西工廠總計覆蓋了約5200塊三洋HIT太陽能電池板年發電1080MWH,供應加西工廠管理部門90%的用電。
不過對于一個年產能為100萬節18650鋰離子電池的工廠而言,用電的大頭是生產車間,太陽能發電最有限,并不是工廠的最佳選擇。加西工廠的解決方案是用3l萬節18650池串聯成l.5兆瓦時,相當于155戶日本普通家庭的儲能。這些電池可以把剩余的太陽能電力儲存起來,也可以把日本用電低谷時廉價電力(僅為高峰期的1/3)調至高峰期用。這可以滿足加西工廠約25%的電力需求。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顯示出三洋令人艷羨的技術能力。 “最困難的就是把31萬節電池管理得像一塊電池。”三洋大型蓄電池事業部副統括部長花房寬從口袋里拿出自己的手機,取下電池后蓋解釋說,對于鋰電池而言最成熟的應用是手機——只需要1塊電池;而筆記本的難度會大一些,需要4塊以上電池串聯;電動車則需要數百塊電池串聯,而針對新能源并網的大型儲能系統需要上萬塊。電池串聯越多,對鋰電池之間的性能一致性挑戰難度就越大,而其存在的爆炸等安全隱患也大量增加。
對于絕大多數國家而言對鋰電池的應用仍停留在電動車的數百塊電池串聯級別,且未進行大量應用。三洋最終呈現出來的31萬節電池跟一塊電池一樣,這對于在鋰電池一致性和安全性難題上奮勇直追的其他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
在用電一側,遍布辦公室、會議室、超市和食堂的相機節能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屋里的人數以控制燈和空調系統的耗能。而在工廠車間,利用熱最回收的節能裝置也是標準配置。把這一切都串聯在一起的,是三洋的智能能源系統(SES)——整個加西工廠能量的神經中樞,它可以對發電、蓄電、用電以及節能效果進行實時可視化管理。
加西工廠所展示的能效系統事實上已經是三洋和松下合力之舉。除了核心的發電、儲電和節能設備外,加西工廠管理樓采用直流電驅動和LED照明系統就來自于松下電工。這種直流驅動方式可以減少太陽能發電因進行交流電轉換產生的損耗。
而在日本東京的松下綠色能源展示中心,有一個模仿日本普通家庭的“綠色之家”,通過太陽能電池和燃料電池發電,用鋰離子電池儲能,加上智能樓字控制系統和更加省電的家電產品,綠色之家的碳排放比同等家庭減少42%。這其中,跟電池相關的產品正是來自于三洋。
這暗示了二者結合后可以做的事情。“你在加西工廠看到的太陽能電池發電,大型蓄電池系統加上松下中心所展示的家庭能源系統,這三者結合將是我們未來的主要方向。”吉井重治說。理論上,加西工業園區模式打通了能源與消費電子的藩籬,也可以在那些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無電生活區和孤島等地建立獨立的能源系統。
但在現實中,加西工廠宣示意義大于實際商業價值。由于太陽能發電價格迄今仍是煤電的3倍以上,而大型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的成本也令人望而生畏,加西工廠在全球的復制,如花房寬所言仍是一個視“客戶接受程度和成本的下降”而逐步開展的業務。 迄今為止,那些愿意承受高成本仍只是極少數公共機構。2010年6月,三洋與加州I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簽署合作協議,給這里建設內部小型智能能源系統。這—項目也要到2011年全面啟動。
整合之因
在日本岐阜縣羽島市新干線旁一個巨大的船型太陽能建筑,是三洋展示其新能源業務雄心再好不過的項目。這個被命名為“太陽能方舟”的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建筑,擁有5046塊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功率達到630千瓦,耗資33億日元,于2001年月建成——全球太陽能市場在此3年后才開始啟動。 三洋與新能源的淵源還可以追溯得更早。1947年,井植歲男憑借自行車發電燈起家創立三洋。從這個靠自行車摩擦發電的產品看,三洋最開始實際上就是一個能源用企業。此后三洋沿著消費電子往上游涉足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1990年代,三洋正式進入硅基太陽能電池領域。這也是整個日本消費電子類企業的共同路徑——在確立消費電子應用端的競爭優勢后,順著產業鏈往上游涉足半導體行業,而半導體與太陽能電池正是硅的兩大應用。于是很多企業叉順勢進入太陽能行業。這也是京瓷、日立、夏普、東芝、索尼、等日本企業為何在太陽能電池等能源產業有深厚布局的淵源。
不過,中國企業的追趕讓日本企業的先發優勢喪失殆盡。中國在過去一年生產了全球10%的太陽能電池面板。而三洋雖然具有全球最高轉換率的太陽能電池,但其年產能仍只有400多兆瓦,與中國廠商普遍越過G瓦規模不可同日而語。規模的背后是低廉的價格,如果打價格戰,日本企業沒有任何優勢。
更現實的壓力則是,三洋引以為傲的充電電池業務在過去2年中被中國和韓國廠商迫近。去年,三洋的市場份額僅比三星多2個百分點。“鋰離子電池已經是我們的最強項,都差點被別人追上。所以我們覺得做單一產品遲早要陷入價格戰,必須做一個能效集成管理系統。”吉井回憶說,2008年底與松下達成并購協議后,按照法律規定雙方在通過各國反壟斷審查前不能有任何業務上的接觸。在這種背景下,三洋內部獨立決定把三洋的各種新能源相關產品做成一個系統。對于三洋而言.太陽能發電、鋰離子電池、智能控制系統和空調系統都是現成的產品,把這些組合起來是一個非常平滑的過程。
三洋轉向能源系統企業也正是松下想要的。在2008年下半年,三洋面臨易主境地時,雖然在白色家電領域日漸式微,但其充電電池業和HIT太陽能電池兩大業務仍被很多試圖向綠色能源轉型的公司看好。
吉井透露,來自日本、韓國和歐洲的很多企業都對三洋表現出濃厚興趣。其中有對其太陽能電池業務感興趣,有想收購他們的充電電池業務。但三洋顯然并不愿做進一步的業務拆分。
彼時,在全球家電領域擁有領先優勢的松下,在新能源業務上與夏普等日本企業的差距已經非常大,前者的太陽能電池占據日本市場的第一位置,后者除了太陽能電池外,在核電上更是擁有西屋這樣的全球領先技術。基本沒有涉足新能源領域的松下要想在日本消費電子企業集體向環境型企業轉向的競賽中取得一席之地,三洋是其拿到的最好的牌。
事實上,即使是日本主流家電廠家,也達成一致的看法是,電冰箱、洗衣機都在降價,這個行業最終將不具有價值。松下的戰略是把所有的家電產品作為一個家庭能源的系統集成。三洋加入后還會做一個大樓的能源系統集成,一個工廠的系統集成。
就在三洋加西綠色能源園區建成前一周,松下集團在日本大阪發布了“綠色計劃2018”。松下社長大坪文雄表示,到2018年松下集團創業100周年時,松下注重環保的商品銷售比率與2009年度相比倍增,達到30%。而此時松下的目標已經不是維持領先的消費電子企業地位,而是試圖成為“消費電子產業NO.l的環境革新企業”。“我們必須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優勢領域,能效就是其中之一一。”吉井重治說。
現在,三洋更愿意把這次并購看做是天作之合。在大阪的守口地鐵站,每天的上班高峰期如潮的人流在地鐵口一分為二。往左300米就是松下總部,往右600米則是三洋總部。再往前看,創立三洋的井植歲男是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妻子的弟弟,14歲時就加入松下。直到1947年,井植歲男離開松下創立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