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夢工場到產品競技場,微軟搜索產品的“加速”實驗
盡管在微軟搜索引擎必應(Bing)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已超過10%,逼近雅虎且蠶食著Google,但如此兇猛的進攻在中國從未發生。互聯網調研咨詢機構iUserTracker的《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必應在中國市場的搜索份額僅為0.4%。在2010年初“Google退出中國事件”的風波中,騰訊、新浪、搜狐和網易等都試圖借機擴張陣地,只有微軟沉默以對。
微軟MSN中國總經理劉振宇對《環球企業家》坦言:“我們在中國搜索市場還有提高的空間,與領先者之間大概還有12個月的差距。”微軟MSN負責微軟必應(Bing)搜索在中國的運營。
可這并非意味著需要蟄伏太長的時間。在微軟的搜索引擎戰略上,它并未選擇直接抗衡Google的通用搜索技術,而是致力于開發一款“決策引擎”——通過判斷人們的搜索意圖,直接提供更精確的搜索結果。
至少,在必應的中文搜索中,你至少已經能收獲如下的體驗:當輸入“諾基亞”時,側邊欄會顯示相關不同手機型號的評價、使用手冊、價格和維修等類別。而如果輸入的是某一城市名稱,則會顯示地圖、商業指南、旅游路線和交通信息等門類。此外,側邊欄上還會顯示另一組相關的搜索關鍵詞——與傳統搜索引擎單獨呈現的搜索列表不同,必應能對搜索的結果分類。它需要對數據的結構化處理,以及對語義的掌握。
類似的原理也已被完整地體現在一款“旅游搜索”的產品上:它可以判斷用戶搜尋的意志,將抓取
的數十萬篇散落在個人博客和社交網站上的游記內容進行分析和處理,最終提供給用戶精準的答案。(請詳見本期另一篇報道《終極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搜索領域,微軟在中國已形成了一套從研究院向現實產品轉化的快速機制。“除了基礎研究把技術向前推,同時也必須幫助公司的產品有所增強,這是考核研究人員兩個方面,”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創新部總監田江對《環球企業家》說。在微軟內部,研究院的框架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負責技術轉化工作的“項目管理團隊”,負責將具體的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時與業務部門的協調。而近年以來,搜索相關的研究向產品的轉化最為頻繁。
另一個例子是“必應”在中國推出的在線翻譯工具“必應詞典”。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2010~洲創新獎評選中,它獲得了“讀者之選大獎”的殊榮。
“必應詞典”的前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了近10年的“英庫”。它通過對整個互聯網的網頁進行及時分析、抓取和整理,進而獲得數量巨大且不斷更新的雙語例句和短語——當用戶搜索詞匯時,英庫不僅給出準確的解釋,而且能夠給出不同語境和用途的示范例句,同時它還結合了語音搜索的相關技術。
微軟MSN中國高級產品總監劉寧告訴《環球企業家》:在一次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討論會后,一位研究院在走廊上找到他們向他們推薦英庫。如果按照一般的流程,必應搜索要上線一個功能必須有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的反復驗證。但是劉寧發現英庫和市場上現有的翻譯產品不同,于是和用MSN中國的門戶網站對英庫做一次推廣。就這樣MSN門戶成了英庫在融合到必應搜索之前的試驗田,等到產品較為成熟后再由搜索技術中心介入,很順利的進化成了必應詞典,全部轉化過程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我們之前并不是沒有這樣的嘗試,但必應詞典的確是轉化得很成功的一個產品,”微軟MSN中國總經理劉振宇對本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