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文化傳統、社會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人更多的是滿足于孩子吃穿無憂,而對于孩子自己的真正需要卻不甚關注。而西方卻倡導 “讓孩子的需要做主”的育兒觀念。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中國:寵愛式圈養
自我國實行獨生子女制度后,中國的父母對惟一的孩子可謂是千般寵愛于一身。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就被父母、爺爺奶奶及外公外婆,團團圍住,百般呵護,惟恐有一點疏忽,他們幫助孩子把一切都做好,所以中國的孩子被西方人稱為“小皇帝”。不僅如此,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基本都是“圈養”著。
承包孩子的一生
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都要包辦籌劃。在中國父母的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作為父母要不惜余力地為他們奮斗一生,這是作為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上什么樣的幼兒園、報考什么大學、學習什么專業,畢業后還要負責給孩子找相對滿意的工作,甚至還要爭著搶著給看孩子……家長們的使命似乎永遠也沒有終結。他們殫精竭慮,一生的積蓄、心思都用盡,也無怨無悔,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們又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教孩子學“乖”。“你今天要乖乖的哦,要聽老師的話!”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我們也常見到這樣的情景:一屋子父親的朋友、同事時,孩子會被父母扯著胳膊提醒:“還不快叫阿姨、叔叔。”于是可憐的孩子蚊子般嗡嗡地擠出來“叔叔、阿姨好”,然后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去。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乖”成了教育標桿,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的個性和讓孩子自覺表現的獨立空間。
我們也總是不肯放手讓孩子獨立。孩子小時,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即使孩子會走路了,但父母們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孩子摔倒后,父母會以百米沖刺的速度過去把孩子抱起又拍又哄。同時,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中國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鬧鐘,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孩子的創造性火花被無情地掐滅了,更談不到人格上的獨立。
在確保孩子吃好、穿好的基礎上,中國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且對待孩子學習方面從不心慈手軟。為了讓自己的寶貝不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從孩子能說話開始就把厚厚的各種嬰幼兒讀物準備好了,開始諄諄教導。等孩子能跑能跳了,就開始給孩子上各種課程,如舞蹈、鋼琴、書法等。為了提高孩子將來的競爭能力,家長便安排孩子上英語、奧數等各種培訓班。孩子們周末像趕場一樣,在各個培訓班間飛來飛去,負責接送的家長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至于培訓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與費用,是否與培訓效果成比例呢?好像沒有人去考證,更多家長只是注重培訓的過程。好像做到這些,首先自己是無憾了。
我國的教育體制及家長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總是給孩子灌輸一些遠大的目標,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而忽視基礎的日常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及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于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F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中國人往往以“名”、“利”、“權”等來衡量成功與否,好像進名校、賺錢多、職位好、名氣大就是成功了,成為所謂“人上人”更被奉為成功的偶像。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喜好及人生的快樂。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而西方的家長更主張以個性為重。自孩子出生他們就采用 “放養”的方式。不會在孩子這張白紙上畫出自認為美麗的圖案。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孩子們學習知識是為了充實自我,而不是為實現父母的期待。
西式的“放養”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有興趣學就去學,沒興趣學你就當普通人。當個普通人也不覺得多沒面子。他們的育兒理念是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
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于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里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
不僅在西方,身為我們鄰居的日本人,他們同樣不會把孩子來“圈養”,他們更在意孩子自己的意志,他們通過生活的細節鍛煉孩子的意志,在生活中,日本父母一點也不寵孩子。日本父母比中國父母放松得多,除了注意孩子的安全,他們不會怕這怕那。孩子摔倒后父母就會鼓勵他爬起來,有的甚至只是看著,連話都不說。而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出門都要背個小包,里面放上自己的東西?!白约旱氖伦约鹤?,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备改缸尯⒆訌男【团囵B這種意識。從小培養他們具有堅強的韌性,并且十分注重孩子的體能。日本人在小孩子兩三歲時,就讓孩子穿著短褲、短裙在戶外玩耍,即使是寒冷的冬天。這是中國人無法理解的,我們天氣稍冷就會給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生怕他們凍著,甚至擔心他們老了會得關節炎。日本的學生每天都有體育課,學生們還有自己的活動俱樂部,因此他們從小就擁有好的體能。日本社會鼓勵孩子們親近大自然,他們的孩子認識許多動植物,這是中國孩子所不及的。
互為借鑒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家庭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品德教育、創造性激發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
當然我們也不是要中國父母一味地去模仿西方的育兒方法,完全摒棄中國的傳統育兒中不錯的方法。更不是美國父母好,中國父母差。
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那些科學的理念及方法,放棄那些根本不適應我們的育兒方法。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廣。彼此借鑒,有益無害, 美國父母還在向中國父母學習教導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