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
去年的此時,我還一直琢磨這是個怎樣的時代新詞,該怎么用。現在我不但用得爛熟儼然口頭禪,甚至還覺得有點過時了。在這個網絡語言、“懷神”新詞頻繁推陳出新的時代,詞雖然如人的年齡般老去,糾結的人卻一點都沒少。
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具畫面感的詞匯,我腦子里總會下意識閃現一團弄亂的毛線,或者旁邊還可能有只貓貓。實在很難為最初是誰想來。按照現漢的解釋,“糾”字意為纏繞,“結”字代表著一種凝聚的趨勢,當“糾”遇到“結”,既纏繞又聚集,所以毛線就亂成了一團。小時候跟媽媽纏過毛線的都知道,一旦弄亂,那可真是頗費時間理清。
人的思緒也大抵如此。因為想法太多,怕顧此失彼,哪個都想要,或者要這個還是那個呢,所以各種思緒都纏繞在了一起,也就糾結了,進而造成心情也不好。就是這樣的一個詞,2010年8月榮登《咬文嚼字》雜志“2009年十大流行詞匯”,可見其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句子,比如,那是個糾結的人。這意思一聽就不是那么隨和了;他最近遇見了件糾結的事。嗯,有點麻煩了;行不行啊,還糾結呢?選擇性障礙或者不好選擇……
估計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些糾結的人和糾結的事。你和別人去吃飯,點菜的時候,他這個也不吃,那個也不吃,你肯定就覺得這人挑食厲害,也是一種糾結;心儀一個女孩,明明表達心意了,沒有結果,就是不肯放棄,自己在那兒糾結得不行;有事業的男人不能時刻陪伴,能陪伴在身邊的男人又嫌窩囊。你到底想要什么?哪里能什么都十全十美!出去的人也有自己的糾結:出來這么多年了,到底回不回去呢?國內競爭壓力那么大,自然環境又差,自己能適應嗎?可是要不回去,是終究不回去了嗎?要是有一天再想回去,一樣會經歷這些,還得從頭來過……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似乎有很多可以糾結的理由:面對諸多的選擇與顧慮,面對兩難甚至多難困境。還得在理性與感性、夢想與現實之間糾結,還得平衡欲望與克制、道德堅守與突破、掙扎與困惑……到底是生活讓我們變得糾結,還是我們自己真的是想得太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做得太少。很多事,還沒做呢,就先里外權衡個遍。現在的人大概都很怕自己吃虧,無非是兩種,一是不愿損失,當然是各種損失,精神和物質的;另外就是怕侮辱自己的智慧,本來自己智商不比別人差,如果這事沒做好,或者沒選好,那可真是讓自己跌面兒。
太多關注于自己得失,必然會常常迷惑于諸多選擇之中而左右為難。更多人在遇到的時候就開始習慣性選擇,卻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個真是我需要的嗎?如果不的話,何來選擇的煩憂?還有那么多原本就是每個人生活中必然要遇到的磕碰,比如,有些時候,遇到煩惱,我們糾結;遇到挫折,我們糾結;遇到不滿,我們糾結;遇到迷茫,我們糾結……總是痛恨生活讓自己不斷受阻,卻從不愿突破自我。執著于生活中難以避免的磕磕碰碰,這些都是偽糾結。
其實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糾結,原本簡單的事非要弄復雜,究其根本,是自己的心根本沒有打開。開個小縫兒的時候,進來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什么都計較,這個不能進,那個也不該。徹底打開它,隨便進吧,你也就沒那心思關注那么多來來往往,好像有些不該的沒想像的那么刺痛嘛!所以,小事別糾結,大事也就不會太糾結,你放寬了心,情緒也就放開了你,快樂也就如影隨形了。不然的話,當糾結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心理標簽,那時產生的價值迷失不能不說是社會之痛。
主編信箱:zidi-8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