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錄巴菲特財富人生的《滾雪球》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小兒子彼得一天放學回家后,興奮地對父親說:“爸爸,原來我們是有錢人啊!”巴菲特詫異地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舅舅開了一家雜貨鋪!”是的,在子女眼中,巴菲特不是名人,也不是從小在他們嘴里放著金湯匙的人;相反,他隨時惦記著孩子口袋里的錢,甚至在家安了一臺老虎機,希望贏光孩子的零花錢。對這樣一個超級“摳門”的父親,小兒子彼得·巴菲特究竟是怎么看的呢?
我父親經常被引用的一個信條是:做父母的如果有能力,“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財產,讓他們可以做任何事;但是不要給太多的財產,以至于他們無所事事”。一個良好的開端固然不錯,然而免費入場券卻往往會幫倒忙。我在19歲時,獲得了自己可以繼承的那部分財產——一座農場,我父親把出售農場得來的錢變成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當我得到這些股票的時候,它們價值大約為9萬美元。不言而喻,我應該得的就這么多。
如何處理這些錢?我當時還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而遺產繼承不附帶任何條件。幸運的是,當我看到哥哥姐姐揮霍掉自己的大部分現錢時,我不想走這樣的路。我本來還可以走另一個極端:完全不管這只股票,讓它留在賬戶里,不再理會。如果我當時選擇了這種方式,那么我的股票價值現在高達約7200萬美元。我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而且一點也不后悔。我這樣說,人們可能會認為我不是撒謊就是瘋了,然而這恰恰是真的,因為我用我的積蓄買下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時間。
我繼承到那筆錢后,終于下定決心要從事音樂事業。作為一個積蓄非常有限的務實的美國中西部人,我知道自己必須想辦法把創造沖動變成謀生手段。但是如何做呢?我怎樣才能找到聽眾或者顧客,或者利用某種方式出售自己創作的東西?我沒有一點頭緒,但是情況已經越來越清楚:守在大學里是搞不明白的。
于是我決定離開斯坦福大學,用我獲得的財產購買需要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搞清楚自己能否在音樂上取得成功。
在父親的幫助下,我計劃好預算,盡可能使資金細水長流。我搬到了舊金山,在那里我生活過得很節儉:住小公寓、開破舊汽車,惟一的奢侈是更新我的錄音設備。我彈鋼琴,創作曲子,試驗電子音樂。然后我在《舊金山紀事報》刊登廣告:任何新人都可以來我的音樂室錄音。
我期待著,終于等到了好運氣。1981年的一天,我正在舊金山的人行道旁邊洗我那輛破舊汽車,一位只有點頭之交的鄰居從這里路過,他問我依靠什么謀生。當我告訴他自己是個勉強糊口的作曲家時,他建議我可以和他的女婿聯系,他說他的女婿是一位動畫片制作人,永遠需要音樂。于是我和他的女婿聯系了,他果然有工作給我。他受別人委托制作一條長10秒鐘的“插播式廣告”, 廣告的目的是要閃出一個標識,為一個新創的有線電視頻道建立品牌標志。
我接下了這份工作。而那個有線電視頻道何止是起步,簡直是一飛沖天。它的名稱叫“音樂電視(MTV)”。不久,許多電視臺都想學“音樂電視”的視聽效果。從此我不必再干沒有報酬的工作了。
我從父親那里得到的并不算多,但是它比多數年輕人得到的創業本錢都多。擁有這筆財產是一種優勢。如果一開始就必須自食其力,我也許走不了自己所選擇的音樂道路。
假如我選擇在華爾街干事,我父親會幫助我嗎?肯定會的。假如我要求在父親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工作,他會給我一份差事嗎?我想他也會的。但是,作出上述任何一種選擇,我都有責任證明自己確實覺得從事那些領域是我的真正使命,而不是簡單地選擇阻力最小的道路。我父親也不會為我選擇容易的出路創造條件。那不是給我優勢,而是壓抑我的發展。
[編譯自美國《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