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快把自己逼瘋了。不論工作還是家庭,甚至只是外表著裝,德國人都會要求120%的好,在他們看來,100%就是不完美。然而,這種想法卻常常給人帶來負面影響,它更多地引起挫敗感,減少生活中的幸福感。
馬爾科·馬特,28歲,
“人們應該追求完美,否則難以進步。”
馬爾科講話的語速非常快,如果說他過去的生命是以秒來計算,那么現在則是以十分之一秒來計算。他在大學主修經濟學,已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是實習律師、青少年技術救濟協會的發言人,還加入了基民盟。他的座右銘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大的成功。“我永遠要做到最好,”他說,“當我通過努力實現某個目標的時候,這種感覺特別棒,人就應該追求完美,否則難以不斷進步。”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大學期間的每一學期他都仔細安排,與人交往也要有利于自己的社會關系網,坐火車也要視野好的,每項任務都會記錄在記事簿上并按照完成程度仔細分類。如果讀偵探小說的話,那一定是因為“必須要休息了”。
心理專家分析:馬爾科是一個典型的追求完美的德國人。不管是在工作、家庭還是業余活動中,一個2010時代正統的德國人控制力都非常強。他們事事力爭做到最好;他們敏于行而訥于言,他們不會邀請別人去吃意大利面,而更愿意組織一次完美的正餐;他們在晚上不會無所事事,因為這樣就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很好地安排。德國人就是這樣——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以職業運動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把自我和人生當做藝術品一樣去塑造。然而,這一切真的是好事嗎?事實是4/5的德國人壓力過大,60歲以下的德國人有1/6每周都至少要服用一次精神藥物。
德國人生活富有、自由且穩定,然而這種優裕舒適的生活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他們害怕競爭、害怕犯錯、害怕經濟衰退,總之害怕生活中的逆境。這種心理不管對一個民族或是個人來說都太危險了。一份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只有新加坡人在害怕失敗方面的心理能與德國人媲美。實際上在發達國家中很少有像德國這樣,年輕人擁有無限美好的未來卻對此感到如此悲觀,典型的德國式矛盾。
妮可·B,40歲,
“一個與眾不同的人要在這個社會生存可太難了。似乎所有人都應該看起來差不多:一樣的健康,一樣的曲線姣好。”
40歲的妮可并不完美,她很胖。她從6歲開始發胖,在母親的責備聲中她依然偷偷把嘴巴塞滿甜食。然后她變得越來越胖。為了與體重作斗爭,妮可想盡了各種辦法,五花八門的減肥食譜、運動、減肥藥甚至是一些偏方古法。然而她的體重還是不斷增加。“33年來我一直處于這種瘋狂狀態中,負罪感纏繞不去,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非常沒用,感覺很空虛,”妮可說,“這么多年我從未真正感到過幸福,我也覺得自己沒有權利獲得幸福,我既丑陋又沒有價值,對這個社會來說可有可無……”
如今40歲的妮可終于得到了解脫,她突然意識到一個40歲的女人已經過了青春和美貌就是一切的年紀,男人們到了40歲也開始有了啤酒肚和禿頂。因此對于妮可來說,40歲生日無異于她的解放日,在她的生命中享受美食的快樂第一次超過了節食的重要,她允許自己隨意拿起一塊點心放進嘴里細細體會品嘗。而9個月之后她居然發現自己比原來瘦了點,“因為我不再整天心情低落或對自己失望,我終于可以直面自己的不完美了。”
心理專家分析:不確定性是我們人類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生活狀態,而為了減少不確定性,人們需要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認可和排序來定位。完美主義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填補自我缺陷的感覺,完美主義往往不是以現實為標尺,而是以烏托邦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否認缺陷和不完美的存在。
在一個要求完美的社會里,不完美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們持這樣的觀點: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當然也是身體的主宰;只要努力,人人看起來都能像超級名模海蒂·克魯姆,如果不能那肯定是因為努力不夠。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在其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每兩個體重正常的德國女性中就有一個認為自己超重,1/3的人有飲食障礙。因為人們認為能夠保持良好的體形是自控力的表現,而有良好自控力的人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薩米莎·戈恩瓦爾特,18歲,
“早起的鳥兒有食吃。”
薩米莎是個遲到幾分鐘都會對自己生氣的姑娘,“我太散漫了,時間都被我耽誤掉了。”她明年要參加高中畢業考試,在假期里也剛剛結束了實習,平日里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是青年交響樂團的成員并在當地的狂歡節上演出。而這些素質都是進入好學校的重要“軟件”。
在和家人仔細商量之后她決定報考羅伊特林根的ESB商學院,這所學校每年只招收少量學生,招生非常嚴格。“別人只想成為精英,但我追求出類拔萃,為此必須全力以赴。”薩米莎說這是她的最大夢想和惟一的愿望,為此她可以放棄很多東西,包括業余時間、友誼、自由……“早起的鳥兒有食吃。”雖然這句老話已經不再是金科玉律,但薩米莎卻將之奉為準則。在她看來,如果沒有為實現目標吃苦的準備就意味著自己是個失敗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多少回報多少。但事實是這樣嗎?如果沒有不停地追求完美就不可能使自己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么?
心理專家分析:從小不優秀并不意味著失敗,這不過是德意志民族的傳統罷了,傳統的德國社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反對和鄙視平凡、追求和崇拜卓越的心理。當一個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在致獲獎感言時他就已經開始構想他還可能獲得什么更高的獎勵或榮譽了。
現在的德國人卻似乎矯枉過正了,如果說以前的德國人熱衷于知識的廣博,那現在人們追求更多的是一種表面的、形式上的完美主義,把整個人生作為一項巨大的工程,人活著就是一個接一個地完成任務,像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卻沒有時間和機會去體味一下人生必不可少的弱點和挫折。這樣的心態是不利于健康的。
斯考特·米勒,喬治·布魯薩爾,
“12年的努力化為一場夢。”
這是心理學家舉出的一個典型例子。斯考特·米勒和喬治·布魯薩爾于70年代末相識于達拉斯并開始制作電腦游戲。1996年他們推出了最著名的3D游戲《毀滅公爵》,引起數字游戲世界的轟動。兩人名利雙收,并發出豪言要制作有史以來最完美、人們難以想象的3D電腦游戲——《永遠的毀滅公爵》。他們一頭鉆進研發室,5年過去了,沒有任何成果。他們不停編寫,不停改進,務求完美無缺。在眾多公爵迷的翹首等待中,9年過去了,有時候他們也感覺已經抓住了那道上帝之光,制造出諸如撞車、火災或爆炸等令人難以置信的場景。但是這兩位天才卻不滿足于部分場景的完美,他們追求的是整體的完美,要求每一個細節都完美無缺。他們不斷地推翻和改進,直到2009年他們的夢想徹底破滅。兩人發表聲明宣布:在歷時12年耗資2億美元之后,《永遠的毀滅公爵》永遠不會出現了。在這場夢想與現實的殘酷斗爭中,現有技術失去了魅力,兩個完美主義者把完美建立在不斷尋找缺陷和錯誤的基礎上,糾結于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細枝末節。他們痛苦不堪,直到這項宏偉的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心理專家分析:對這種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情況各國專家也都進行了研究。人們發現,效率關系是成一種倒U性拋物線變化的。當人們對某一項事業投入越多,取得的成就越大,但這種正比例關系并不是一直持續的,它有一個臨界點,過了這個臨界點之后成功反而呈下坡路。[編譯自德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