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信徒實行露天火葬。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著名的阿里雅露天火葬場位于印度圣河——恒河的一條支流巴格馬提河畔與尼泊爾最神圣的寺廟——帕蘇帕蒂納特寺附近。巴格馬提河源自加德滿都谷地西北部,從一個雕塑成虎口狀的河中流出。這個河口也是印度教的一個圣地。據神話傳說,濕婆神曾經在這里傷心地大哭過一場,于是揮淚成河。
根據印度教教規,人從生到死都必須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如嬰兒取名、斷奶、初次理發以及此后人生道路上的每個階段都有宗教儀式。而到圣河——巴格馬提河邊壽終正寢被印度教徒們視為了卻人生的一大幸事。即便尼泊爾的國王們死后也要送這里火化。2001年6月比蘭德拉國王和王后以及他們兒子的遺體都是在這里火化的。
頗具戲劇色彩的是有些老年信徒樂于到帕蘇帕蒂納特寺外排隊等候死亡,而且任由來自世界各地好奇的游客們隨意觀看拍照。緊靠帕蘇帕蒂納特寺外的河岸上立著一幢單調的長方形建筑,即死亡屋。室內全是風燭殘年,奄奄一息的信徒。死亡屋面對的河岸上建有特制的石板平臺,進入彌留之際的人要被抬到河邊,把腳浸入河水中。服務人員用手捧河水,即“最后一口水”,放入其茍延殘喘的嘴里。印度教信徒們對于這樣的“善終”感到心安理得,認為這樣可以提高來世的社會地位。對于印度教徒而言,活著等于受罪,死亡意味著解脫。人死后尸體要用河水沖洗,一小時之內要用萬壽菊色的布包扎好,用擔架抬到焚尸臺上。
我到此參觀時,已有三堆火燃盡。另一堆正在準備之中。焚尸員在河邊石頭平臺上架起一堆木柴,呈長方形,類似一張木床,把尸體放在柴堆中央,從木柴四周和中間點火。點火時把死者面部的罩布拿開,點燃之后的柴堆煙氣升騰,空氣中飄蕩著一股濃烈的腥味。我手持照相機,跑到剛剛燃起的柴堆旁邊的高臺處,搶拍下我平生難得一見的古老場景。數位歐洲人也跟隨我一道拍攝了數張。
當一場新的火化開始時,死者的兒子們來了。他們身穿白袍,象征著純潔;他們都剃光了頭,因為神不喜歡毛發。婦女們都留在家中舉喪,只有兒子參加火化,并且只有一個兒子主持送死者靈魂上路的儀式。據說,如果沒有兒子主持這最后的送終儀式,死者的靈魂就上不了路,永遠成為游魂,不能脫離地獄,不能轉輪托生,更不能升天。這就是印度教徒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源。所以,印度教徒們才那樣熱衷于求生兒子。
我親眼看到,為了求子,許多身披艷色紗麗的尼泊爾婦女來到帕蘇帕蒂納特寺前的巴格馬提河中沐浴潔身,頂禮膜拜林加。有的向坐落在河岸邊的一尊石雕林加上淋灑河水(即圣水),有的用手撫摸,有的親吻,有的用鮮花花瓣涂抹,林加被涂摸得十分光潔。這個林加就是生殖神的象征,類似佛教中的送子娘娘。而作為人妻,如果不能生育兒子,結果將會十分悲慘。
焚燒完畢之后,焚尸員就用鐵耙把骨灰和木炭一道掃進巴格馬提河,順流而下,穿過加德滿都谷地,匯入印度圣河——恒河,加入到由神主宰、永不停息的人生與再生的輪回之中。正所謂,三魂渺渺歸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
化化輪回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印度教宣揚因果報應和輪回思想,認為生命不是以生開始,以死告終的,而是無窮無盡的一系列生命鏈條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修行造就和決定的。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人死后升天,邪惡行為會使其死后墮為畜類。虔誠的印度教徒們都希望能夠獲得解脫,擺脫生死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