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管理經驗,很多來自治理黃河。在與水奮斗的過程中,總結出很多寶貴的道理。單獨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治水,得把眾人組織起來,而世界上最自然、最龐大、最優(yōu)秀、最靈活、最有效的組織,便是天地。
法天地的組織,需仿效天地自然的運作。中國人想出太極拳式管理法,一切順乎自然,并不應有什么壓力。
令人不解的是,現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式管理之后,深覺壓力強大而支撐不住,這時候為什么不會想一下,我們原本是一個相當悠閑的民族,幾乎沒有壓力的存在,難道沒有一些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嗎?
古老的埃及帝國經過長期的執(zhí)著,終致僵化而衰亡。而古老的中華民族,卻能夠在興衰交替、循環(huán)往復中,周而復始地生存下去。西方學者的“不連續(xù)”觀念,顯然被中國人的“綿綿不絕”的“連續(xù)”觀念所否定。
我們的管理經驗源自大禹治水,一直延續(xù)到清末,仍然以治水為主要施政項目。治水的第一個要領,即為“推、拖、拉”。
太極拳的原理,和大禹用疏導方法治水相同。推、拖、拉之中,全身氣血暢通,隨時可以照顧各方的需要。
治水的第二個要領,在“人力的運用”。大禹三過家門而不敢進入,不過是一種專心投入的表示,并非在明哲保身。
孫子說:“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善戰(zhàn)的將領,要在兵勢運用上力求占得優(yōu)勢,不可苛求兵員比例的多寡和素質的強弱,老是指責部屬的缺失。
中國式管理不強調“能力本位”,就是“不責于人”的表現。“做的不好便換人”,有什么好處?明智的老板,能讓部屬不覺得沒有面子,不至引起反彈和反感。
擇人任事的要領,也不外乎推、拖、拉的運用。看人說話,因人而異,逐漸形成兵法中的“權謀派”,孫子、吳子都是代表人物。
治水何必要權謀?對水要詐有什么用?把治水的工程做的美觀些,詩人看起來更富有“藝術”的感覺,那才是我們所要做的。
太極是什么?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中國人所熟悉的黃河,變化很大,這種自然地流行,充分表現在太極圖中的“反S線”,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往下,在一往一反之中,呈現彈性的雙軌路徑。太極拳所表現的精神,正好如此。中國人的性格,也是忽前忽后、忽上忽下,不一定。
中國式管理,便是呵護中國人性要求的管理。它所依據的是太極思想,而其方法,主要也在于推、拖、拉的太極拳法。
太極思想沒有錯,太極拳法沒有運動傷害,推、拖、有道理,中國式管理必然行得通,可惜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多數人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行之日久,年久失修,做出了很多偏差措施,令人深以為憾!
太極思想的要旨,在人為“本來就這樣”,首先心理上要保持“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tài),以“怎么樣都好”的心情,用頭腦仔細想想,然后“看情勢”辦事。這種自然流行的方式,不產生什么心理壓力,才會自得其樂地“順勢行事”,以求身安心樂。
“論關系、講交情、看情勢”是太極思想在管理上的運用,只要一切做到“合理”的地步,有什么不好!怕談關系、怕講交情、不看情勢的人,恐怕是自己心有不正,或者藝有未精吧。
只要確實掌握“用推、拖、拉來圓滿達成任務”,摒棄“以退、拖、拉來推卸責任,滿足自己的私欲”,中國式管理,便沒有什么值得非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