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
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關羽《風雨竹》
在山東有文圣“孔子”而在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后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圣”的關公。孔子與關公被后人并稱為“山東山西兩圣人”。
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為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其人又秉性剛烈、見義勇為、恪守誠信,神勇善戰,深明大義。
一人三墓葬其人
關羽有三座墓,一是曹操在洛陽城南的郊外葬關羽頭部和沉香木身的“荊王墓”;二是孫權在湖南當陽安葬關羽的“尸骸?!?三是劉備在四川成都關羽的“衣冠?!?。一人三墓,舉世罕見。且三地同以禮厚葬,曹操以“以王侯之禮……并令大小官員送殯,曹操親自拜登,贈為荊王”。孫權“以諸侯之禮,厚葬關羽……”。劉備“親辦隆重葬禮,其規模更出孫曹之上”。三地三國敵、中、我,三方同厚葬又是一千古奇跡。
可以說對于關羽的崇尚和信仰,不分善惡、不分人群、不分官民、不分貧富、不分男婦、不分行業、不分教派、不分文武等“十不分”的共崇同敬,世上誰有這種社會基礎?誰有這種人脈威力?古今中外唯關公一人。
關帝廟祭
走進解州關帝廟,主廟內的主體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
解州關帝廟是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朝又一朝的最高統治階層,通過加封、賜匾、祭祀等活動,在這里對他的臣民灌輸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綱常思想。
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蕓蕓眾生,也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里參拜祭祀,虔誠地從關公身上學習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品格。
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感的人們,在這里通過對關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國家和民族,勇于保家衛國的教育。
當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入主中原之后,也來到這里進行褒封和祭祀,力圖通過對關公的贊揚、肯定和對關公文化的認同,去彌合民族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分歧與不同;
在社會壓迫和社會剝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那些奮不顧身的反抗者們,則來到這里,從關公身上汲取仗義而起、勇于抗爭的精神和力量;
在物質、金錢的欲望對正常的人性和人際關系造成挑戰,形成侵害之際,那些恪守傳統道德的人們,則來到這里,從關公身上尋找堅持信義和忠誠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楷模。
明人呂子固在《謁解廟》中吟詠道:“正氣充盈窮宇宙,英靈炬赫幾春秋。巍然廟貌環天下,不獨鄉關祀典修。”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關公的崇拜和敬仰。
關羽的仁勇誠信的精神與山河同存,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