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玩中國詞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原本是一句平實的傳統中國話,發音照舊但字義全變。不過變得精彩,變得智慧,變得叫人大驚大喜,拍案叫絕,這是網絡世紀的一大風景。
新世紀新媒體產生新詞匯,“粉絲”就是一例,橫空出世立刻風靡,也不知誰是始作俑者,把老上海最典型的一道菜“油豆腐粉絲湯”中的粉絲,變成英語中最常用的那個迷人詞匯Fancy的中文官方代理,而且居然那么快就被國人接受。細細軟軟溫溫馨馨的,大受歡迎,老少皆宜。
自從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女一炮而紅,粉絲頓時成為許多新聞事件的主角。狂粉新勢力橫掃全國。“粉絲”不但是全球化中的一種現象,在泱泱中國更被造成一種文化模式,當然也成為一種經濟發展動力,成為媒體、人文觀察與研究者們追蹤的目標。
我們常見到在機場或演唱會現場苦苦守候的粉絲,他們不吃不喝,只為見偶像一面;我們常看到沉溺電玩流連網吧的青少年,他們癡迷到荒廢學業六親不認;我們看到過排長隊購買知名品牌產品的粉絲,他們只是微笑而不回答問題。
現在,人們對粉絲已有了一個清晰的定義。粉絲就是對于某種目標(人或物)擁有喜歡、關注、信仰等情緒,并愿意付出成本(時間、金錢等)的人。某種程度上說,粉絲是對某種目標具有精神信仰與精神服從的人,信任并愿意奉獻。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是某種程度的粉絲,這是一個粉絲的年代。那么,在娛樂的產業鏈里,他們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和功能?他們對這個社會有何影響,我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