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金融危機不只對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了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比如,戴姆勒公司認為,金融危機之前,企業面臨的只是汽車廠商之間的相互競爭,現在大的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如新一輪的燃油緊縮以及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管制、基礎設施建設的限制以及電池技術的發展等,這些都使得發展綠色經濟、汽車電動化成為趨勢,由此將對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綠色經濟發展的趨勢已經使一些傳統車型不再適應市場需求,因此,企業必須致力于開發符合新的綠色環保標準的車型投入市場,否則將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由此可見,金融危機以后,企業可能需要面對的是來自市場競爭和環境變化的雙重壓力。
同樣,諾華公司也指出,金融危機以后人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與支付能力之間的差距將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由此對制藥企業、患者和政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首先,政府必須提高支付在醫療保健方面資金的使用效率,即要想把不斷增長的需求與不斷下降的支付能力相協調,提高醫療保健體制的運作效率;其次,醫藥企業的商業模式從生產藥品轉變為提供服務,同時要面對更多的限制措施,如市場準入的限制、降低醫療保健的覆蓋面等,企業還將加速向新興經濟體轉移,但是同樣的成本壓力也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醫療保健體制產生重要影響;最后,消費者或者說病人不得不承受這一系列變化所產生的影響,比如,成本壓力會改變對醫療產品的評價標準,即原來醫生注重對藥品效用的評價,而現在保險公司作為真正的支付者則更重視對藥品的性價比的考量。
盡管不同行業內的企業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但是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認為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經濟格局向多元化發展,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以高消耗為基礎的傳統產業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特征的綠色經濟則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新的變化無疑將會給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新的壓力,對此大部分跨國公司都已經有了比較清晰地判斷,并著力進行戰略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本文摘自《2011跨國公司中國報告》)
《中國的邏輯:為什么中國的崛起不會威脅西方》
作者:【美】謝德華
翻譯:曹檳、孫豫寧
中信出版社 2011年3月
薦讀理由:中國讀者一般很難接觸到西方學者對中國發展模式的真實評述,而不用說是一位深入研究中國20多年的學者對中國發展思路和模式所做的精彩評述與推論。本書將為你展現一個全新的透視中國模式的視角。從這本書中,你可以閱讀到有別于中國學者的、獨具西方特色的中國發展經。從中不難理解西方企業壓榨中國制造業的結果,模塊化生產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是毀滅,還是機遇和挑戰?中美兩國當前所面臨的狀況到底是什么?為什么中國作為一個工業國正處在危機四伏的環境里?
《社會部門中的企業家精神》
作者:【美】珍·魏-斯基勒恩 等
翻譯: 霍啟江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年3月
薦讀理由:本書對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定義是,發生在非營利機構、商業部門或政府部門之內或之間的創新、創造社會價值的活動。本書涵蓋了社會企業的一系列活動,重點關注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形成過程。在形成可持續的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倡議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僅需要應用商業技巧讓社會企業適應其運作環境,而且要針對社會部門中的企業家精神專門開發全新的概念框架和戰略。本書選用了當今社會企業家精神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實時數據并提出了全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