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絲綢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輝煌已經變為了落后。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亞歐大陸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新時期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形成。本文基于新經濟增長及新經濟地理的視角,運用空間計量方法,選取“新絲綢之路”交通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沿線涵蓋最重要的17個城市,采用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方法,考慮在交通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的情況下,實證分析多維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探討促進“新絲綢之路”這條交通經濟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新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空間溢出效應;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04-0116-06
一、問題的提出與相關文獻回顧
?。ㄒ唬﹩栴}的提出
經濟的持續增長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社會穩定、增進社會福利的重要保障。在“絲綢之路”這條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為人類經濟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國際通道上,一頭連著繁榮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當歷史的車輪轉到21世紀,這條曾經輝煌過的交通大動脈與其他通道相比已經沉寂了很多。由于很多城市處于中國內陸,處于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1],曾經在歷史上非常繁榮的城市,雖然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及古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自然風光和多民族文化構成的寶貴的旅游資源,但是,由于經濟落后和歷史的原因,交通基礎設施落后,成為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嚴重阻礙了地區經濟貿易和旅游業的發展[2],人均GDP相差懸殊,在中國—中亞地區之間形成了一個經濟凹陷帶,面對曾經的輝煌和殘酷的現實,2007年11月8—9日在西安隆重召開的“2007歐亞經濟論壇”,歐亞國家決定聯手實施投資192億美元復興這條“經濟脈絡”之路。鑒于此,研究“新絲綢之路”交通經濟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于促進黨中央提出的 “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 “關中—天水經濟區”等戰略的實施[3],實現“反貧困,促和諧,保暢通,求穩定,謀發展”的目標,縮小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增進歐亞國家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促進世界各國的安定團結更具有深遠意義[4]。
?。ǘ┫嚓P文獻回顧
Garlno和Voith[5]、Boarnet[6]、Krugman[7]、Holtz-Eakin 和Schwartz[8]及Rietveld和Nigkamp[9]認為運輸設施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向聯系。Banister和 Berechman[10]認為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會產生乘數效應,交通基礎設施會通過聚集經濟、勞動力、運輸網絡經濟和環境等條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近期的新經濟地理模型也預測,隨著運輸成本的降低會出現擴散、集中和再擴散的模式[11-13]。Adelheld[14]認為交通基礎設施的 改善促進了地理集中的過程。楊蔭凱和韓增林[15]、張文嘗等人[16]認為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空間網絡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交通經濟帶中心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刺激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增長。不過關于交通經濟帶的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實證分析的證據。張學良[17]、劉生龍和胡鞍鋼[18]、董曉菲和王榮成[19]等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認為對于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但是,目前可查閱的國內外文獻中很少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因素研究“新絲綢”之路交通經濟帶的經濟增長。
從目前可查閱的國內外文獻中,還沒有人運用空間面板計量方法研究“新絲綢之路”交通經濟帶的交通基礎設施等多維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基于新經濟增長、新經濟地理理論視角,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2001—2008年以來“新絲綢之路”交通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沿線涵蓋最重要的17個城市建立面板數據模型,考慮交通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的情況下,實證分析多維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實證模型
(一)變量的選取
本文建立了一個包括多因素變量的計量模型:
Yit=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