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行政指導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楊立人、簡瑩瑩在《檔案學通訊》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檔案行政指導是一種不以行政強制為特征的具體行政行為,因它適合檔案行政工作的特點,在檔案部門的推廣成為必然。作者認為:檔案行政指導制度是新時期檔案工作發展的需要。其依據一是行政指導是現代行政工作的必然趨勢。二是檔案部門應較多地運用行政指導。行政指導符合檔案工作特點,《檔案法》對少數檔案行為作出了強制性規定。完善檔案行政指導制度應明確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明確檔案行政指導主體的范圍。它包括各級檔案行政部門以及授權的檔案館、室。二是明確檔案行政指導的依據。它包括檔案組織法、檔案行為法和一般檔案規范。
對“十二五”時期檔案教育培訓工作的思考
李海英在《中國檔案》2011年第4期撰文,結合其所在北京市檔案局的工作情況,分析了當前檔案教育培訓工作的狀況和“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新任務與新要求,作者認為:
當前,檔案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一是檔案教育培訓針對性不強;二是檔案工作深層次內容培訓不夠;三是師資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國際視野不夠。“十二五”時期檔案教育培訓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主要有三: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二是以人為本,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能力,全員培訓。
檔案教育培訓工作機構要從以下八個方面開展針對性培訓:一是針對局、館、室業務人員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專題的培訓;二是針對檔案專業人才開展境外培訓;三是針對檔案部門領導開展培訓;四是針對具有高職稱、高學歷人員開展高級研修;五是針對中青年業務骨干開展培訓;六是針對有學歷深造要求的人員開展專業學歷培訓;七是針對新上崗的檔案工作者開展崗位培訓;八是針對未能參加面授的人員開展網絡培訓。為加強管理,確保實施,應采取以下四項措施:一是深化對兼職教師的管理與培訓;二是整合利用當地的優質培訓資源;三是建立教育培訓質量評估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獎勵機制。
檔案資源整合的現狀、困難與推進策略
曹航、楊智勇在《檔案學研究》2010年第4期
撰文,通過分析全國檔案資源整合的現狀,研究各地在檔案資源整合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提出了深化檔案資源整合的策略。作者認為:
當前,檔案資源的整合,從其開展范圍來看,嘗試進行檔案資源整合的已從最初幾個沿海地區的城市擴展到了全國其他地區,而且,有繼續擴大之勢;從其開展的推動力來看,早期進行檔案資源整合的深圳、上海等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一般都是國家進行經濟和行政體制改革的試驗區,這為檔案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順風車”;從其整合的模式來看,基本上都是圍繞本行政區域內專業檔案的歸屬和流向問題,進行檔案資源的實體整合;從其整合的成效來看,推行得相對比較順利并取得實效的以“區縣”一級居多。檔案資源整合面臨的困難,集中表現為現行的以實體整合為主的檔案資源整合模式缺乏相應檔案法律法規的支持,整合的法律基礎差。檔案資源整合的推進策略主要有四:一是提倡不同的檔案管理模式并存;二是充分考慮專業檔案形成部門的工作需要和合理利益,創新檔案資源整合機制,探索形式多樣的檔案資源整合模式;三是尊重各地檔案工作的不平衡性,開展檔案管理模式改革;四是大力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搭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互通的平臺。
常熟市構建縣域檔案安全體系
宜木在《檔案與建設》2011年第2期撰文,介紹了常熟市構建縣域檔案安全體系的幾點做法:
一是成立專職法制機構,加強檔案法治力量。市檔案局設法制宣教科,兼做業務指導工作,并把一批主要部門和各鎮機關的檔案員吸收到檔案執法監管隊伍中來,通過培訓后取得檔案執法證。二是創設科學鑒定方法,提高執法可操作性。將行政區域內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進行分類、分級、分層的差別化管理。三是細化安全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精度。要求各單位從以往注重庫房保管安全環節,拓展到收集和利用環節,樹立“收集齊全,保管安全,利用合法”的涵蓋檔案工作全程的“綜合安全管理”的新理念。在實施安全監察的措施和方法方面,對一、二級重點監察單位采取召開檔案安全會議部署,制訂“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重點檔案數字化異質異地備份”、“檔案安全專項檢查”,出臺安全監察規范性文件等一系列措施進行監察;對一般監察和分級監察單位抓好執法檢查和檔案工作年報填報工作,做到現場監察和統計監察同步實施。四是走科技強檔之路,建設實時監控系統。市局提出并完成了“重點檔案安全保管實時監控系統”工程的構建,實現對市內45個單位檔案庫房24小時不間斷監測。
對建設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幾點認識
張照余在《浙江檔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
檔案安全之所以成為當今檔案工作“重中之重”的命題,一是因為:電子文件逐步取代傳統載體而成為檔案信息的主要形式,從而使數字環境下,檔案文件的安全保護成為一個嶄新的命題。二是受當今社會政治、文化及嚴重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注重安全保障,緣自檔案特質的職業要求。其特質包括:檔案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息資源的“唯一性”及由此產生的法律證據價值;檔案具有利用上的“直接依賴性”和潛在的利用“負效應”;檔案信息具有很強的主體關聯性。建立安全保障,應立足主動防御的安全理念:事前分析檔案安全風險的類型,并在此基礎上,科學設定安全防范要求、合理投入、科學防范。著重體系建設,實施全面系統的防護策略。方法有五:一是在防護對象上,要全面保護檔案實體、檔案信息及檔案文件生存環境、檔案相關材料及其元數據完全;二是在防護主體上,要全面發動、全員防御;三是在防護環節上,要對檔案文件的生命全程實現“不間斷”防護;四是在防護手段上,要綜合運用技術、管理和法規等各種手段,建立綜合性的安全防護體系;五是在防范策略上,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機關數碼照片歸檔現狀與對策
杜萬平在《山西檔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一些機關,數碼相機已成為記錄和反映本機關各類社會活動的基本工具。作者認為:
當前,機關數碼照片生成和歸檔工作處于誰產生、誰所有、誰保存和處理的狀況,實用而有效的數碼照片歸檔機制亟待建立完善。數碼照片移交歸檔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歸檔率低;二是歸檔時間滯后,要素不全,部分數碼照片已無法讀出;三是部分照片主題單調,記錄和反映的內容不夠全面。要加強數碼照片的收集歸檔工作,提高歸檔率,豐富室藏,機關檔案部門一是要抓主流(宣傳信息人員),拓支流;單位其他工作人員,有針對性地收集數碼照片;二是建立數碼照片的網上信息共建共享平臺;三是直接參與數碼照片檔案的形成工作。
論國家檔案資源的內涵及其構成
潘玉民在《北京檔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國家檔案資源的內涵及其構成是檔案資源建設體系、利用體系和安全體系的基礎。
“國家檔案資源”是21世紀初使用的概念,其理論是由國家檔案全宗理論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的國家檔案全宗理論的繼承、揚棄和超越。國家檔案資源的內涵,從法律維度來說,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的集成。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國家檔案資源形成的主體范圍,泛指“在我國境內的一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二是國家檔案資源的價值基點——凡是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三是使用“集成”一詞的用意——考慮到國家檔案資源是個不斷聚合的過程和結果,該詞更能體現國家檔案資源持續積累的特點。國家檔案資源的構成。從檔案資源存藏及分布的維度考慮,應包括各級檔案機構收藏的檔案資源、社會其他機構收藏的檔案資源、民間存藏的檔案資源、流失海外的檔案資源及口述檔案資源等五部分。
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
檔案管理的若干思考
李華峰在《檔案》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檔案工作是我國檔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狀是較好與滯后的都是少數,大多數處在一般狀態。
要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檔案管理工作,一要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服務的工作責任感。二要積極從法律、法規和政策上,就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檔案工作作出相關規定。三要建立健全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檔案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四要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檔案工作納入全國檔案工作的大局之中,統籌規劃,加強指導。五是樹立先進典型,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建立與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相適應的檔案制度
楊彬權在《蘭臺世界》2011年2月下半月刊撰文指出:我國現行的檔案法律制度與政府信息公開背道而馳,嚴重制約了對檔案信息的合理利用。因此,必須建立相適應的檔案制度。
其一,要明確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對檔案制度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包括《檔案法》的立法價值、立法目的的轉變和增強檔案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其二,要厘清現行檔案法規制度與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之間不相適應之處,包括檔案公開制度欠完整、檔案移交制度不合理等。其三,當前,應建立與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相適應的檔案制度,包括:檔案公開制度——縮短細化檔案開放時間,明確檔案開放方式與程序等;檔案移交制度——縮短檔案移交時間,依法審查不宜開放且需要限制利用的檔案;檔案利用制度——公民利用已公開檔案,需征得收入檔案形成機關的同意,公民利用已公開檔案的檔案公布權應不受限制;權利救濟保障制度——當公民申請政府開放檔案、利用檔案的要求被拒絕,不予回復或者政府部門依其職權對應該開放的檔案不予開放時,公民可向上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檔案行政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也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訴訟,造成損失的還可以要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