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說起“三同”,你立馬會想到“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它的通解?!叭睆纳鲜兰o50年代起開始盛行,報紙常登、文件常用、人們常講,可謂是家喻戶曉的詞兒,但是對于它的具體含義和產生始末大家可能并不十分清楚。筆者翻閱了很多的資料,能夠查到的解釋大部分是古人說的“同庚”、“同窗”、“同行”,對于“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在一張桌上吃飯,同在一鋪炕上睡覺,同在一塊田里干活)這個含義所提甚少。筆者將試著揭開“三同”的神秘面紗。
萌 芽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三同”指的是廣大黨員同志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宣傳抗日救國等道理的工作方法。這種工作方法,密切了黨群關系,使黨的各項工作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并最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這種工作方法,扎根農村,深入群眾,和勞動人民生活在一起,宣傳革命真理,發動農民參軍參戰,從而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派。只不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還沒有公開明確提出“三同”這個詞,但實際上它在歷史上已經熠熠生輝了。
雛 形
“三同”正式出現是在1950年土地改革時期,這時還是指工作方法。下鄉的工作人員(包括領導干部在內)和貧苦農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運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進行“扎根串連”,與工農群眾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求,熱忱地為他們服務,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啟發了他們的階級覺悟。使農民群眾熱情高漲地參加斗爭,我黨終于成功地完成了偉大的土地改革?!叭钡墓ぷ鞣椒▽嶋H上就是“徹底發動農民群眾走群眾路線的方法”,是許多農村干部曾經非常熟悉的工作方法,現在的許多鄉、社干部就是在這種工作方法中培養出來的。
發 展
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發生了一個當代中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國家將上百萬干部下放到農村、工廠,與當地工農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以解決干部的“三門(家門、校門、機關門)”問題。195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于堅決貫徹執行“各級干部參加體力勞動的決定”的通知》要求各級黨委和各單位對中央關于干部參加體力勞動的決定長期貫徹執行下去,“成為鞏固的制度”。
下放干部參加體力勞動,是有計劃地分批進行的。首先,那些沒有經過勞動鍛煉和實際斗爭考驗的青年知識分子和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的干部被最先下放。接著,那些年齡在45歲以下又有條件參加體力勞動的干部,以及長期脫離體力勞動而且暫不需要留在機關工作的工農干部,也都被下放參加體力勞動。在首批下放干部中還配備了一定數量的積極分子作為骨干,以保證下放干部的工作有良好的開端。另外,在195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下放干部進行勞動鍛煉的指示》中提出,有幾種干部是可以不下放或暫不下放參加勞動的:年齡在45歲以上的;體弱多病不能參加體力勞動的;孕婦、有哺乳嬰兒和因子女拖累不能下去的女同志;最近兩三年內歸國(主要指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歸來)的華僑留學生和科學工作者;公私合營企業中的資方人員。9月25日,中共中央頒布《關于干部參加體力勞動的決定》,廢除了2月28日《指示》中關于年齡在45歲以上等可
6JtZc2othejXWEC9j+8KUw==以暫不參加勞動的諸條寬限,參加體力勞動人員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幾乎所有干部。
干部下放勞動制度從1957年開始執行,到1960年執行了3年。之后,干部大批下放農村勞動暫時終止,代之以支援農業等名義到農村短期勞動。所有的下放干部都與當地工農群眾一起“三同”,這種工作方法得到了發展。
高 潮
三同工作制度,還廣泛地存在于知識青年下鄉中,大多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年學生,不了解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增長實踐經驗,讓他們到農村去學種糧,學喂豬,增加實踐機會,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廣大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彪S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截至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所以說知青上山下鄉并非始自“文
GyE39J/P4hAjwZYAVgaoig==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指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優秀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因此,廣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經歷25年,知青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在這25年中,知青都是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具體含義
“同吃”也就是下鄉人員和當地工農群眾一起吃飯。有時候是吃派飯,也就是下放干部輪流在所在生產隊的社員家中吃飯,被稱為吃百家飯。因為地域不同,規定不同,或是在一戶吃一天或是在一戶吃一頓,比較普遍的情況是一戶一天。下放干部吃住在社員家里,按規定繳納生活費和糧票。下放干部一般情況是每月交10元左右和若干糧票。他們的工資是照發的,當時一名科級干部的工資50元左右,這在當時是相當驚人的。當時農村實行工分制,不管工分單價多高,與這個數字相差懸殊。當時按照規定為了不給所在地區增加負擔,上山下鄉中的知青的口糧由當地知青辦按照人數分配。
大多數下鄉的人,對農村的飯菜都吃不慣。當時農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吃的糧食、蔬菜都是生產隊里分的,往往不夠吃,但是,每當接受派飯任務時,人們都會把下鄉人員奉為上賓,盡量做可口的飯菜。即便如此,在當時新中國的農村,較之于城市來說,不論是食品的材質和衛生條件都比較差,對于大部分在城市中生活的干部和知識青年來說普遍覺得“三同”是比較難過的關。很多下鄉人員寫的關于三同的回憶錄中,很大的一部分篇幅是在描述與當地人同吃時遇到的障礙,例如:劉大壽在《挺過同吃關》中說到“稗子籽竟是當地農民的主要食糧”,“炕上的席子又黑又臟,爛了一個大窟窿。給我端上來的飯是幾個水稗子面和著菜捏在一起的熟窩頭”,“這水稗子面性寒,吃后胃脹燒心難忍”,“才吃了一個月派飯,我身上就掉了6公斤肉”。
“同住”
不論是土改工作中還是在以后的干部下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所有的下鄉人員都是與當地農民一起居住。當然因為各地的條件和情況不同,也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是由當時的大隊指派到特定人家(也有要求與條件最艱苦的人同住的),為了貼近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在當時來說,因為農村的條件比較艱苦,一般都是跟農戶住在同一個炕頭。到了后面的知青插隊的時候,由于人數比較多,比較集中,規模龐大,一般的做法都是在村子里找個地方把知青安排在一起居住,這個地方就叫做知青點。對此可在反映知青生活的電視劇《血色浪漫》中,略略窺見一二。
“同勞動”
下放人員與社員一起出勤,有的還和社員一樣記工分。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是對下放干部的基本要求,勞動得好壞又是檢驗鍛煉成果的重要標志,因此,大多數下放干部能主動地出滿勤,多掙工分,很少有偷懶取巧的。在農村的下放干部與社員一道,參加春耕生產、夏收夏種、抗旱、秋收以及冬季的興修水利等勞動。當時,集中搞會戰的工程比較多,下放干部與社員們實行軍事編制,生產隊為排,生產大隊為連,成建制地投入工地。
勞動之余,文教部門的下放干部,還負責指導群眾性的各種業余文化活動。比如,某文物局下放干部按照“把文化帶下鄉”的要求,有的幫助農民排劇演劇,有的幫助建立農村圖書室,開設掃盲班,參加農業技術小組,有的參加社里的宣傳工作,出黑板報,建立廣播站等。
下放干部還利用文化水平比較高的有利條件開展了一些技術性工作。財政部下放干部和當地工人,用水車改裝一架“平碾轉”快速紅薯切片機,每小時可切紅薯1萬到1.5萬斤,改裝一架只要成本2元;有的下放干部將倉庫里閑置的鋼磨重新安裝,利用鍋駝機帶動,每天可磨面1000余斤,解決了食堂面粉供應和畜力緊張的困難。重慶大學下放在南桐的182名干部,和農民一道仿制和改良農具37種99件,架設索道12處,制成大小車子150多輛,興辦化肥廠35座,農藥廠1座。
現 狀
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三同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三進三同”,“三進”即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深入到農村一線、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叭奔赐?、同住、同勞動。這項活動是重慶市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過程中,率先在全國推出的。黨員干部積極參加“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這一活動隨后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它既有別于走出國門式的學習訪問,又有別于走向發達地區的調查取經,而是“走下去”深入基層、農戶的真切體驗,因而使黨員干部深受教育?!叭M”“三同”在今天仍有重要作用:首先活動彰顯出群眾路線的實踐創新;其次凸顯出人民群眾主體價值取向;再次開創了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新形式,使黨員干部深受教育,因而彰顯出它重要的時代價值。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三進三同”活動是重慶市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過程中,率先在全國推出的黨員干部“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這一活動隨后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它既有別于走出國門式的學習訪問,又有別于走向發達地區的調查取經,而是“走下去”深入基層、農戶的真切體驗,因而使黨員干部深受教育,彰顯出它重要的時代價值。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列寧早就指出:“共產黨員不過是滄海一粟,不過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睂τ诠伯a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走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理。鄧小平在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總結到: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所拋棄。他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充分尊重和大力支持群眾的首創精神”。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革命勝利的法寶,同樣也是我們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勝利的法寶。
“三進三同”活動以創新的內容和手段,掀起了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高潮。它選擇的對象是廣大農村最落后最偏遠的山村、最窘迫最困難的農戶。以一名普通“農民”的身份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以農村為課堂,以農民為老師,學習生活、認識農民、感受真情。這種密切、真切聯系群眾的做法,扭轉了黨員干部有時坐在車里“察”民情,隔著車窗“看”基層,會議室里“搞”調研,賓館里面“聽”匯報的不實作風,真正做到了體察民情、耳聞民聲、心會民意,力所能及地解決當地農民群眾關心的一些具體問題?;顒幼屴r民群眾真正將黨員干部當成自家人、知心人、領路人。
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下放干部與廣大社員之間結成了比較深的感情。因此,在下放干部離開時,出現了不少感人的場面。當時一首題為《送下放干部離南水泉》的詩中寫道:“生產文化齊豐收,感謝你們汗水流,一同勞動感情深,不想你們要回京。”“雖然今日在聯歡,不如來時那一天,臨別話兒無其數,建設祖國最為大。”“但望你們回機關,時時記住咱花園,花園你們種下樹,開花結果春常駐,兩萬八千親朋友,每日和你在一處?!眹牢湓凇峨y忘“故鄉”情》中回憶:離開多年后,下放干部們仍把下放地黃陂當作他們的“第二故鄉”,因為黃陂農村的社員,用純真質樸的情感,使下放干部們消除了地域的差別,感受到了人間溫暖。有兩位中專畢業的女助理技術員,沖破思想束縛,與黃陂農村青年結為伉儷;黃陂農村多位姑娘與下放干部中的意中人喜結良緣。
追溯“三同”可使我們回味良多。即使如今,當你深入農村,你會發現,無論農村人正在做什么,看見我們的干部來了,總是會放下手中的活兒,在家的搬出凳子,遞過茶水,在田間的快步來到身旁,熱情地交談……中國的人民歷來是樸實而真誠的!走近他們你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