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一直在和互聯網作戰,而贏的總是互聯網。”一個知名的科技博客曾經如此評價新聞集團絕對領袖的命運。
而這一次,傳媒大亨選擇了與互聯網巨頭并肩作戰:2月2日,新聞集團宣布,推出了專為蘋果公司iPad和其他平板電腦設計的全球第一份網絡收費報紙《日報》(《T h e D a i l y》)。這份多達100頁的報紙涉及原創新聞、生活、娛樂、體育等,在美國的訂閱費用為每周99美分,全年39.99美元。
這是傳統媒體巨頭新聞集團和移動互聯老大蘋果公司的聯盟,同時也是全球媒體界第一次為iPad獨家發行的報紙。《日報》沒有實體版本,也沒有網絡版,目前只能在蘋果公司的拳頭產品iPad上訂閱。默多克計劃兩年后,才會推廣到其他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
移動和互聯網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可是傳統媒體就該為那些互聯網公司免費提供內容嗎?面對這個問題,默多克一貫的回答是:不,不,不。
今年3月11日,默多克將迎來自己80歲的生日,但這位耄耋老人絕對不是一個過時、保守的老古董,他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先行者和實踐者。
默多克始終是“免費午餐”最強硬的反對者,經常公開批評谷歌、微軟等公司,都是竊取報紙勞動成果的“竊賊”:“我想我們一直睡著了”。
德勤根據在2009年的部分研究發現,傳媒業的資產回報率正在不斷下滑,已從40年前的7%下滑至-4.4%。新媒體雖然給傳統媒體的網站帶來了流量,但這些流量轉化的收入卻微不足道。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網站約23%的流量,是通過谷歌吸引來的,但這部分流量大概只帶來了少于500萬美元的廣告收入。
另外,創造了優質內容的傳統媒體卻受制于新媒體的渠道。比如,在亞馬遜的電子書Kindle上訂閱一份《華爾街日報》收費15美元,新聞集團只能獲得40%左右的收入。
懷揣著諸多的不忿,默多克一會兒決定對旗下所有報紙和電視新聞頻道的在線內容收費,一會兒宣稱將禁止谷歌鏈接其旗下報紙的內容,最終目的就一個:肥水不流外人田。
與彭博社和路透社通過走專業化路線實現了對消費者收費的模式一樣,《華爾街日報》的電子版現在也改為付費閱讀。但問題是,新聞集團旗下更多的是像《太陽報》、福克斯電視臺這樣走大眾化、娛樂化路線的媒體,天生存在專業化收費的缺陷。
于是,新模式受到了默多克的關注。在從搜索引擎、電子書、平板電腦等一輪新媒體形態出現的時候,新聞集團怎樣從其中分得一杯羹,并獲得盡量多的話語權,成為默多克重點思考的問題。
2009年默多克醞釀了一個“阿萊西亞計劃”,即聯合各大出版集團和谷歌的對手微軟,一起對抗谷歌。但這個雄心勃勃耗資3000萬美元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過去數年來,默多克都在以或斗爭或聯合的方式,試圖尋找一條符合受眾需求和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并把它當作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場戰斗”。因此,《日報》被寄予了無限的希望,默多克認為它將會成為新聞被講述和被消費的新模式。
但是,當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依然提供免費的在線新聞時,消費者會愿意為《日報》付費嗎?默多克放言,“如果我們獲得成功,所有媒體都會效仿我們”。
當然,在默多克擁抱互聯網的戰績中并不全是敗筆,新聞集團和美國NBC環球公司共同投資的Hulu視頻共享網站就曾開創了全新的視頻模式,現在已經超過了被谷歌收購的YouTube。
這一次,默多克還會那么好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