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由《福布斯》雜志推出的全球富豪榜成為了全球經濟界不容忽視的一道風景。每年3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都會成為各國商界關注的焦點。榜單一出,人們就開始熱烈討論其中一個個耀眼的名字,卻可能很少想起,打造這張榜單的人,其實也完全有資格名列其中。
根據美國另一本知名經濟類雜志《財富》估算:福布斯家族現任掌門人史蒂夫·福布斯的個人資產,至少可以讓其名列美國富豪榜的前300位以內。
然而,除了家族第二代掌門人馬爾克姆·福布斯,曾把自己排在1982年的第一張“全美400富豪榜”的最末位,此后,福布斯家族成員的名字,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他們自己制造的任何一個榜單中。
福布斯最著名的產品要算“全球富豪榜”和“全美富豪榜”了。對于這些名單,有人認為它們是“美國夢”的最佳詮釋;也有人認為,它表明了資本主義財富的高度集中,體現的是邪惡的力量。而福布斯家族表示:我們只是生產排行榜,至于榜單上的人是否觸犯制度和法律,我們決定不了,我們只是報道,不負責告訴他們該做什么。
只關注“敲頭的人”
《福布斯》雜志的創始人,是蘇格蘭記者伯蒂·福布斯。1880年,伯蒂出生于蘇格蘭阿伯丁郡,兄弟姐妹共10人,父親是一名裁縫。由于要供養10個孩子,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因此,與其他兄弟姐妹一樣,伯蒂也只念到小學畢業就被迫輟學。
雖然學歷很低,但伯蒂在文學方面很有天分,又肯努力,靠著刻苦自學,他練就了出色的文筆,成功在家鄉得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但年輕的伯蒂不滿足于此,24歲時,他決定要到紐約闖一闖。
那時候的紐約,堪稱全球經濟的“競技場”,無數創業者、金融家和投機分子涌入這里,市場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像洛克菲勒、卡內基這些商界大佬,正是背后的推手。伯蒂對這些大佬們很感興趣,直覺地認為這將是自己開創事業的契機。
但剛到紐約的伯蒂,人生地不熟,沒有地位、沒有學歷、沒有錢,如何才能接近上流社會的大佬呢?“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雖然伯蒂沒有聽過這句中國俗語,但他深諳其中精髓。他用手頭僅有的一點積蓄住進了紐約豪華的沃爾多夫·額斯多利亞酒店,并為自己添置了一套體面的西裝。伯蒂相信,只有出入高級場合、與富豪們親身接觸,才能得到獨家新聞。
事實證明,伯蒂的賭注押得很值。憑借與富豪接觸得到的獨家故事和細節,伯蒂寫出了精彩的報道,很快在業界成名。此后,他成為當時美國頂尖的財經記者,供職于最有聲望的赫斯特報系,并擔任《紐約時報》財經版主筆。
與當時流行的由數字堆砌的財經報道相比,伯蒂的寫作風格與眾不同。他相信,“只要看看‘敲頭的人’(head knocker,伯蒂管公司CEO叫‘敲頭的人’),就能更好地預測、感覺到一個公司的前景”。因此,伯蒂的報道擅長描寫商業人士的人性故事,深得讀者喜愛。
隨著名氣的提升和作品的大量問世,伯蒂開始琢磨自己創辦一份雜志。1917年,37歲的伯蒂創辦了商業新聞雜志《福布斯》,也是美國第一本純粹報道商業新聞的雜志。
在編輯策略上,《福布斯》強調內容為王、重視報道質量、選題大膽而富有張力,大量刊登具有攻擊性的批評性報道。“商業的目的是要創造幸福,而不僅僅是財富的堆積。”伯蒂·福布斯的這一理念,讓《福布斯》雜志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創刊之后的十多年中,《福布斯》雜志的銷量和廣告量節節攀升,影響力也日益擴大。伯蒂的前東家——赫斯特報系的老板曾表示愿意出高價購買《福布斯》,但被伯蒂拒絕了。
沒想到,從1929年開始,美國陷入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股市下跌至谷底,伯蒂的財產幾乎在一夜之間蒸發殆盡,福布斯公司瀕于破產。
大蕭條下,福布斯公司經歷了最為艱難的一段時光,伯蒂甚至不得不靠重新替赫斯特報紙撰寫專欄,來維持生計。在這期間,伯蒂發明了一種被稱作“蘇格蘭周”的做法:公司每個雇員都保留工作,但每四周中有一周不發薪,而他自己則一分錢薪水也不領。靠著這些策略,伯蒂終于把雜志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熬過了經濟衰退期。
挖掘“庸俗”
1954年,伯蒂·福布斯去世,其長子布魯斯接管雜志。在布魯斯手中,《福布斯》雜志穩步發展。10年后,布魯斯因癌癥去世,他的弟弟馬爾克姆·史蒂文生·福布斯成為家族新的掌門人。
馬爾克姆是一個傳奇人物。當時的媒體形容他“個性張揚、喜歡冒險、善于交際、長于營銷”,而福布斯家族的第三代、馬爾克姆的兒子史蒂夫·福布斯則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他活到了極致。”
客觀地說,當馬爾克姆接手家族事業時,與《財富》、《商業周刊》等競爭對手相比,《福布斯》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營銷天才”馬爾克姆讓《福布斯》一躍進入一流商業雜志的行列。
在馬爾克姆看來,做出一個好產品,只算做到了一半,開拓市場是另一半重要的內容。而馬爾克姆開拓市場的手法,每每讓人拍案稱奇。
1973年,馬爾克姆乘熱氣球橫跨美國,并在所乘坐的紅綠相間的大氣球上寫著這樣幾個字:“福布斯——資本家的利器”。這次旅行一結束,即便是那些對商業沒什么興趣的普通老百姓,也牢牢記住了“福布斯”這個名字。馬爾克姆還有一艘名為“高地人”的豪華游艇,經常滿載各界名流,從紐約港沿哈得遜河而上。
在美國新澤西州,馬爾克姆買下了一座占地75英畝的山莊。1987年《福布斯》創刊70周年之際,他在這里花費200萬美元舉辦了一場排場空前的盛宴——不過,據說由于賓客大多是要在《福布斯》70周年紀念刊上做廣告的客戶,此次宴會的收益高達1000萬美元。
兩年之后,馬爾克姆自己也要過70大壽了。這次,他在自己位于摩洛哥的別館中舉辦了一場更加豪華的晚宴——600位肚皮舞娘、200位北非柏柏爾騎士,動用了三架私人飛機接送賓客。對于馬爾克姆來說,熱氣球、游艇、山莊、宴會……就好像當年父親的那身西裝和住過的沃爾多夫酒店——這種表面上的奢華使《福布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事實上,馬爾克姆絕非一個只會搞搞噱頭、享受奢侈生活的花花公子,他在1982年打造的“全美400富豪排行榜”,是《福布斯》能在此后數十年中常勝不衰的重要基礎。
當時,《財富》的500強公司榜和《商業周刊》的品牌榜已經做得風生水起,而《福布斯》并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榜單,于是,馬爾克姆決定發揮《福布斯》的傳統,從“人”入手,做一個“400富豪排行榜”。
“400”這個數字的確定,來源于19世紀末紐約著名的私人沙龍“艾思托夫人400”,這個沙龍位于最繁華的第五大街上,當時艾思托夫人認為全美國有資格參加沙龍的不會超過400人。馬爾克姆巧妙地借用了這個理念。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富豪們的私人財產,有時候連國稅局都查不清,《福布斯》如何能做出準確的排行?第一次的《福布斯》富豪排名光調查就花了近一年時間,馬爾克姆派出了大量的研究人員,從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交易資料、新聞片斷,乃至法院檔案中有關遺囑、委托、離婚協議,還有行政部門的相關記錄中尋找各種數據。
經過苦心“挖掘”后制作出的富豪榜,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在彬彬有禮的上流社交圈里,最庸俗的做法莫過于探詢別人的私有財產,《福布斯》做到了這一點,而且還把這個變成一種角力比賽。”一位為馬爾克姆作傳記的作家這樣說道。但正是這樣“庸俗”的東西,得到了社會大眾前所未有的關注。
到20世紀80年代,《福布斯》步入鼎盛時期,風頭蓋過《財富》和《商業周刊》,被譽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
競選總統的總編
1990年,馬爾克姆去世,他的四個兒子共同接管了家族事業:長子史蒂夫擔任福布斯集團總裁兼CEO、《福布斯》雜志總編輯;次子羅伯特任福布斯公司副總裁以及全球版和生活雜志的總裁;三子克里斯多夫是福布斯公司副總裁,負責《福布斯》雜志的廣告和宣傳;四子提摩西則擔任福布斯公司的首席運營官。
史蒂夫1947年生于美國新澤西州,擁有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學學士學位。早在學生時代,史蒂夫就對編輯和出版事業情有獨鐘,他當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創辦的《今日商業》雜志,后來成為美國最暢銷的學生雜志,發行量高達20萬本,目前仍由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持續出版。
1970年大學畢業后,史蒂夫即加入福布斯集團。20年后,他從父親手中接過權杖,隨即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
從1990到2003年,《福布斯》國際版、日文版、巴西版、葡萄牙版以及《吉爾德科技月報》等10余種雜志相繼面世,推新速度從I+81EyJ1ZT2TQdGQm4fnjDlgqnXK2Uhv7Bg6Lni1UY0=30年一個變為兩年一個。
史蒂夫還首次推出了一本生活類副刊《Forbes FYI》,這本打著“時尚”招牌的副刊,一改以往財經雜志的傳統嚴肅形象,在公司內部一度引起激烈爭議,但漂亮的廣告收入數字證明了史蒂夫決策的正確。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福布斯集團也沒有落伍。1997年,福布斯推出網絡版Forbes.com,繼而又開設了電視節目Forbes on Fox。
對于福布斯集團CEO和《福布斯》雜志總編輯這兩個頭銜,史蒂夫曾明確表示自己更喜歡后者。《福布斯》雜志上有一個名為“事實與評論”的專欄,每期由史蒂夫親自撰寫。
由于總能以敏銳眼光對美國經濟做出準確判斷,他的文章被譽為美國經濟的“診斷書”,史蒂夫本人也4次獲得“水晶貓頭鷹獎”——這個獎項是由USX公司設立、專門頒發給對來年經濟預測最準確的金融新聞從業人員。
史蒂夫對政治也頗有興趣,1996和2000年,他曾兩度在共和黨內競逐參選總統的提名,雖然最終都沒有成功GtpI/TnIZa5z0uRs8ZqUl8gClTsS3mNtk2o0F2mo7ck=,但史蒂夫自嘲說:“至少在福布斯,我可以用股份說話(競選失敗),再回去做福布斯總裁應該沒有問題”。
在福布斯集團的大樓里,掛著兩幅人物油畫:60多歲的馬爾克姆,穿著摩托裝,一副瀟灑不羈的神情;30多歲的史蒂夫,穿著藍色西裝,神情嚴謹。
與父親相比,史蒂夫·福布斯的個性似乎沒那么突出,他更像一個英國紳士:說話有板有眼、節奏不快不慢、微笑從不露牙。不過,史蒂夫表示,盡管連自己喜歡的游泳、騎自行車,聽起來都不如父親的熱氣球、哈雷摩托來得刺激,但“我兩次競選總統,我父親可沒敢干那事兒。”
事實上,個性沉穩的史蒂夫,還做到了一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做到的事:使《福布斯》成為美國所有商業雜志中廣告量最大的。
在家族的第四代中,史蒂夫有五個女兒。目前有一個女兒在福布斯公司做市場、一個女兒在做廣告,此外,史蒂夫的侄子們也有在家族企業里工作的。對于如何考慮繼承人選,史蒂夫的回答是:“我目前還沒有退休的打算,應該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