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季度來看,中國經濟在去年逐季走低,所以很多人對今年的中國經濟狀況有些憂慮。但是大家不妨想一想,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又將面臨著政府換屆,地方政府“大上、快上”的勁頭相當足。
有媒體報道,對于2011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提出10%以下的只有3個省份,12%以上的有14個省份,13%以上的有3個省份。如果按照這個情況來看,今年的經濟增長不會走軟。
其實,看中國經濟的趨勢,更要看長遠。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的高增長之后,其“增長潛力”確實在下降,如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增長下降;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的成本也在上升,如勞動成本、中間成本、環境成本等。
因此,在“增長潛力”下降的情況下,如果還要保持10%以上的高經濟增長率,很可能會出現實際經濟增長率超過“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情況。
這在短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帶來的問題卻是相當多的,對于這一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講到投資,現在普遍存在一種擔心。因為宏觀上的貨幣政策在收緊,今年的貸款規模預計控制在七點幾萬億,但能控制得住嗎?今年1月的新增貸款已經是1.1萬億了。過去幾年都說要控制新增貸款規模,結果卻都沒有控制住。
在這一過程中,除了銀行貸款,還有其它的融資渠道會起作用,比如債券。現在企業通過債券的途徑來融資發展得很快。還有地方融資平臺,盡管在整頓,但也還在開。
因此,如果說中國經濟會因為資金短缺而增長大幅下降,不大可能。
還有一點需要看到。如果今年前兩個季度經濟增長下降過多,那么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第三季度肯定會放松。現在大家擔憂的是通貨膨脹,因而治理通貨膨脹成為了優先選擇,而一旦經濟增長放慢,政府會及時做出調整。
所以,不用擔心經濟增長的下降,要擔心的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不來。因為我們不僅處在一個通貨膨脹上升的時期,而且處在經濟增長潛力下降,且需要更大調整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強調經濟快速增長,就不可能實現調整。要調整就要退,退就是退步。
雖然之前實施過兩次調整,但那是因為遇到了危機。而這一次不一樣,現在沒有危機,日子很好過。從長遠來看,要實現結構和質量的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慢一點會更好。
那么,怎么解決經濟增長過快的問題?其實,這是制度本身造成的,想要通過宏觀政策來解決是解決不了的。根據我國的財政體制,分稅制以后,財權上收、事權下放,地方政府要干事沒有錢,就要想辦法找錢。
這種利益關系決定了各個地方的經濟增長非快不可。前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為1.5萬億,去年升到了2.7萬億,為什么?就是因為地方要融資。
我的看法,今年比較好的增長率是9%,不要超過9%。但這看起來又不可能。過去,倘若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是8%,則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就會達到10%。現在也是一樣,中央政府今年的目標是8%,但地方政府的目標還會在10%以上。
(作者系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本文根據其公開演講整理,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