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的投資圈里,納斯達克OMX集團亞太區主席藍博文(EricD. Landheer)去了港交所,成了很多想去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老板們談論最多的話題:這個能把中文說的“繪聲繪色”的美國“大兵”怎么就這么跑了呢?
說中文幾乎堪比母語的藍博文,在中國的成功讓他在國際資本舞臺上得到了更多的矚目;對于港交所來說,得到這么一個既懂國際資本市場,又會說多國語言,特別是港交所未來幾年內吸引上市的重點區域:新興市場國家,藍博文幾乎是不二人選。只是對于一貫在中國市場“多災多難”的納斯達克來說,又要換帥了,怎么鐵打的“營盤”剛剛加固,流水依舊如此匆匆,未來會如何,有點迷茫。
納斯達克的中國“福將”
2010年底,港交所(00388)宣布委任藍博文出任市場發展科高級總監暨上市推廣部主管,他將向港交所市場發展科主管羅力匯報,并于2010年2月1日履新。70? ? ? TALENTS / 2011-03
藍博文此前為納斯達克O M X的亞太區總負責人,主理該所一切有關上市推廣及發行人關系的工作,早先藍博文還擔任了4年的納斯達克新公司上市部門的董事總經理一職,負責發展納斯達克在美國西部的IPO業務,主要推動美國西部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藍博文早年也曾任職不同的經紀行及證券公司,參與股本融資及以大型美資互惠基金及對沖基金為對象的機構銷售工作。
其實,對于中國公司來說,藍博文是一個“福將”。四年前,藍博文剛上任,新團隊就出現了波動,但業績卻未受影響。
2007年中,納斯達克推出中國指數,跟蹤那些在美國上市且交易活躍的中國大公司的表現。新指數作為在美上市中國企業股票表現的基準指數,旨在提高透明度;當年12月3日,納斯達克正式宣布成立北京代表處,由徐光勛出任首席代表,作為納斯達克在中國的總部進行運營。
北京代表處的成立被視為納斯達克對中國市場高度重視并將加速爭奪中國上市公司資源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藍博文任上頗為稱道的事情。
隨后好戲連臺,2009年5月14日,剛剛躲過金融危機后,納斯達克與天津市政府簽訂備忘錄,就天津濱海新區企業海外上市展開合作。該協議為打算海外上市的天津公司提供支持,并為天津的上市公司提供融資和支持服務方面的信息交流。
此前,納斯達克與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簽訂了備忘錄。2009年2月,納斯達克還與國泰基金公司簽訂了排他性許可協議,表示計劃把指數產品(即納斯達克100ETF)引進中國的外國交易所。
和藍博文交往的人透露,藍博文屬于那種典型的“中國通”,而且其低調親和的性格特點也頗得中國企業家的喜歡,“能上能下、能伸能屈”是一位企業家對其評價,而這點在外國公司的高管身上難覓蹤跡。
純熟的語言功力和圓潤的交際手腕使得藍博文很快就在中國企業家圈子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時十分重視媒體工作也讓此時的納斯達克在中國市場上好評如潮,以至于一段時間關于納斯達克的報道幾乎完全是正面和贊美之辭,此舉讓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艷羨不已也無可奈何。
接近藍博文的人士透露,藍博文本人對中國充滿喜愛,并且把中國乃至亞洲市場作為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舞臺,其甚至對中國文化當中的諸多“潛規則”也深入研究。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談判周旋,藍博文既有美國人的精明,又不乏中國人所喜愛的“義氣”,加之其本身所擁有的納斯達克的資源,在中國市場可謂是風生水起。但另一方面,在納斯達克內部,藍博文也擁有絕對的權威。在其任期內,五年三換中國區負責人就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紐交所開始迎頭追趕。特別是兩家交易所共同爭奪的項目中,很多項目“流失”,這也讓藍博文惱怒不已。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股價表現高于納斯達克,主要有幾個原因:紐交所上市門檻高,公司質量有保證;紐交所的投資者構成更加廣泛,其中很大部分是長期投資者,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價穩定;紐交所的交易制度,更能保持股價穩定。交易專家制度更能保證股價表現;紐交所能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服務,幫助公司宣傳,提高公司知名度。
盡管首代命運多舛,但納斯達克中國業務確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且越來越重要了。納斯達克稱,中國是納斯達克最大的海外市場,在這方面藍博文功不可沒。
爭奪新興市場
港交所得到藍博文可謂物超所值。
當前,全球資本市場逐步走出寒冬,復蘇的暖流激發了中國企業上市的熱潮。更為重要的是,新興市場國家正在成為各大交易所爭奪的I P O資源,這當中,中國、巴西、俄羅斯都是最重要的客戶。
中國、巴西、俄羅斯擁有成千上萬家符合上市條件的高增長、高盈利企業。未來,這些國家將成為全世界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國家。但是在哪里上市以及選擇何種途徑上市?美國、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全球眾多資本市場哪個更適合?
說客很重要。
知情人士透露,藍博文的職責涵蓋整個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巴西、俄羅斯,吸引他們到香港上市就是他的工作。
由于政策障礙,港交所未能全面展開并購交易,于是轉而爭取海外上市公司。海外上市也許很有說服力。在香港或新加坡等規模更大、流動性更強的市場上市,意味著企業能更深地進入國際市場——這正是上百家中國企業在這些證交所上市的主要原因。得到更高估值的可能性,吸引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到納斯達克上市,資源公司赴新加坡上市。一些公司希望憑借海外上市提升自己的形象和構筑品牌認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港交所的戰略也在被模仿。新加坡證交所希望,到2012年,海外公司將占到其上市公司數量的一半,而東京證交所屆時也希望將其海外上市公司的數量增加4倍,至120家左右。
因而,得到合適的人才成為了重中之重。此前,新加坡交易所(SGX)任命納斯達克OMX集團總裁薄滿樂(Magnus B?cker)為新任首席執行官就可見一斑,而此番港交所也不甘人后,納入藍博文。
最近幾年,香港交易所的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交易規模全球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大陸企業赴港上市。但是,2007年初,中國政府開始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在上海或深圳上市,而不是在香港,令港交所首次公開募股的一個重大來源趨于枯竭。晚些時候,允許內地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的“港股直通車”計劃草案浮出水面,推動香港股市飆升,但隨后該計劃被擱置,香港股市也急劇下跌。而此時來自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競爭正日益加劇。
香港當自強,新興市場成為首選,這亦得益于李小加接任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一職。
李小加一上任便廣攬賢才,轉變戰略。他表示,他的目標是讓香港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市場”,外資公司可以在香港上市,吸引大陸投資者,正如大陸公司現在到香港上市吸引全球投資者一樣。他說,港交所最終的成功在于成為一個中外發行股票的公司和投資者都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