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上幾乎無人懷疑弗勞爾斯的自信”,業內同行這樣評價弗勞爾斯。他被譽為高盛神童,28歲就成為華爾街最年輕的部門主管,30歲就已經是高盛133名合伙人之一。
但弗勞爾斯并沒有在高盛續寫神話。2001年,JC·弗勞爾斯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簡稱JCF),頻頻以掠食者的姿態出現在全球大型金融機構面前。包括收購德國柏林銀行、荷蘭N I B C銀行、瑞富期貨業務,并試圖解救金融危機中備受關注的貝爾斯登、AIG和美林銀行。
如今的JCF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專注于金融機構投資的PE公司,先后在日本、德國、荷蘭、美國、英國等國家投資了多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其它類型的金融機構。就在最近,弗勞爾斯還忙于和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公司黑石、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競購德國首屈一指的金融機構——西德意志銀行(WestLB)。
不過,JCF被中國人認識的時間并不長。JCF在2006年11月就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但最終被中國投資人關注,還是因為“中投委托投資第一單”的落定。2008年4月,經過3個多月的談判,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委托投資第一單終于出爐。讓人們倍感意外的是,最后勝出的不是赫赫有名的私募大鱷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而是JCF投資公司。
那可是中投公司第一次將投資業務外包。人們想知道的是,為什么是JCF?
華爾街巫師
和華爾街上眾多喜歡“四面出擊”的P E巨頭們不同,JCF只鐘情于對金融服務業的投資。這不僅和金融行業是一個投資富礦有關,也與JCF的創始人弗勞爾斯在金融領域成功的并購經歷和突出的歷史業績有著密切聯系。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銀行兼并潮中,弗勞爾斯在高盛的并購部門成就了不少經典并購案,但真正使其在并購領域贏得聲譽的,還是對日本新生銀行的拯救。憑借著這個并購案,弗勞爾斯不斷地復制成功,也獲得了更多的投資機會。
1998年,弗勞爾斯從高盛“退休”以后,就開始滿世界尋找可以收購的銀行。就在此時,日本長期信貸銀行(Long Term Credit Bank of Japan,LTCB)進入了他的視野。2000年,JCF與另一私募基金Ripple wood合作,收購了LTCB100%的股權。
進入該銀行的董事會及薪酬委員會后,JCF立即發動裁員瘦身、重組架構等一系列改革。通過輸入戰略資源,在短短4年內,使L T C B實現了成功轉型,由原來單一的批發銀行打造成為集批發、零售和投資銀行為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機構。
2004年2月,獲得新生后的L T C B(后更名新生銀行)在東京交易所上市,弗勞爾斯和其合作伙伴僅出售了1/3的股權就實現了原始投資一倍以上的回報。
在華爾街,這項交易被戲稱為“歷史上第二大私人資本運營交易”,僅次于荷蘭殖民者彼得·米努易特(Peter Minuit)以價值24美元的小飾品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因此,這場漂亮的收購為弗勞爾斯贏得了“華爾街巫師”的美譽。
當然,弗勞爾斯并不追求控股被投資金融機構,即使做一個策略性股東,也能夠依靠自身的豐富經驗和旗下幾家金融機構的實踐,幫助其投資的金融機構獲得所需要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產品開發技術。
因此,除了這個奠定其“巫師”美譽的日本新生銀行收購案,JCF還有著投資知名金融機構的多筆交易。2006年,J C F募集了一個金額達70億美元規模的基金,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進行金融股權投資,其中包括德國第12大銀行HSHNordBank、荷蘭第四大銀行NIBC銀行、瑞士再保險的子公司FK銀行等多個金融機構。截至2008年,JCF所有投資項目年平均回報率高達近50%。
價值型投資者
執著于金融領域的投資,讓J C F擁有了一個其他P E公司不具備的優勢:如果被投資對象是家美國銀行類金融機構,J C F可以持有超過25%以上的股權,因為美國聯邦的有關法律規定,不是專做金融機構投資的P E公司,持有金融機構的股權不能超過25%。那些投資很多行業,如工業、房地產、水務公司等等的P E公司,在這方面競爭力就弱了下來。
也正是這個優勢,為其最終成為中投公司的合作伙伴增加了籌碼。有報道稱,事實上最先進入中投視線的只有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一家。中投開出的條件是:在新成立的規模為40億美元的這個基金中,作為有限合伙人(LP)的中投出資32億美元,其余的8億美元,一半來自受托方的其他基金和關聯機構,另一半要來自受托方G P個人。正是這一點令TPG很難接受,而JCF卻可以接受這個條件。當然,其堪稱輝煌的過去和弗勞爾斯的并購背景也是中投看重的原因。
除了接受中投的條件,弗勞爾斯還給了中投不少優惠,因為弗勞爾斯希望借此機會進軍中國乃至亞洲金融市場。
不過,直到現在,JCF在中國并沒有比較大的并購動作,或者用弗勞爾斯的話說,其還沒有對進入中國設定具體的目標,完全是隨機而動,率性而為。不過,對于中國金融業的投資機會,弗勞爾斯表示只對金融服務業感興趣,包括保險、證券、資產管理、消費和商業金融等等。
在弗勞爾斯的投資策略中,中國乃至亞洲市場的地位毫無疑問已經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巨頭們齊聚中國,因為他們都看到了亞洲金融業正在整合的勢頭。弗勞爾斯認為,由于亞洲金融業比歐洲和美國市場要零碎得多,所以未來幾十年都會有整合。
不過,在弗勞爾斯的并購歷史中,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如對德國柏林銀行、瑞富公司的收購最終都以爛尾告終。特別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后,JCF的表現并不那么盡如人意。
2008年,雖然JCF收購動作不斷,但多項大型收購均“流產”了。包括其原本與美國銀行聯手收購雷曼兄弟,后來美國銀行突然轉向收購美林證券。還有,其早前曾提出收購AIG,最后AIG也決定接受美國政府的財政援助。此前,JCF還參與競購貝爾斯登,但最終輸給了資金雄厚的對手摩根大通。
對于旁人“挫敗”的評論,弗勞爾斯自己卻不以為然。以收購瑞富為例,弗勞爾斯解釋說,購買瑞富的Man Group是一家瑞富的競爭者,所以很容易將瑞富整合到自己的公司里,收購風險較小。“瑞富對于他們比對我們更有價值。這對我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對他們也是”。
對于投資必須關注的兩個方面——收益及風險,除了價值判斷,弗勞爾斯對風險控制同樣非常謹慎。對于如何決定一樁收購,弗勞爾斯的標準是,所付的價格讓他們覺得沒有什么風險,“假如我們需要清盤公司,不會虧錢”。
在華爾街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弗勞爾斯完全是一個價值型投資者,他能夠從所有人不注意的資產中發現價值。因此,即便是經歷了金融危機時的“挫敗”,弗勞爾斯依然對自己充滿信心。在亞洲和全球狩獵那些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仍然是他最大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