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還在高盛CEO任上時,曾被公認為當時華爾街最有權勢的人物,而在幾年后,華爾街爆發了金融危機,各大投行包括高盛都戰戰兢兢、瀕臨破產,但另一個叫約翰·保爾森的對沖基金經理卻由于做空次級貸大獲30億—40億美元的利潤,在一堆氣喘吁吁的投行中顯得耀眼。
危機之后,為大型金融機構埋了巨單的美國政府開始了全新的金融監管思路,投行的自營交易遭遇了嚴格的限制。根據“沃爾克規則”(The Volker Rule),投行持有對沖基金的資產不得超過其一級資本的3%。與此同時,約翰·保爾森驕人的投資業績在危機之后得以延續,其在2010年獲得的個人利潤又高達50億美元。
在索羅斯領著他的一撥對沖基金兄弟于上世紀90年代攻擊英鎊、泰銖大發橫財時,對沖基金在普通人的眼里神秘而兇狠。這些資本大鱷猶如金庸小說中的西毒歐陽鋒,招招式式中都透著邪氣,另類而不羈。
不過,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生時,對沖基金早已從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晉升成為了主流。國外的保險公司、捐贈基金、養老金等機構已將很大一部分資產投資于對沖基金里,有時比例會高到40%。
投行式微的同時伴隨著對沖基金的興起,是否意味著對沖基金將成為華爾街未來的“霸主”?在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推出之后,對沖基金是否亦能在中國蓬勃發展?
大宗商品價格的幕后推手?
阿爾弗雷德·溫斯洛·瓊斯于1949年創立了第一只對沖基金。瓊斯所用的投資策略是,利用杠桿(借入資金),在購入好股票的同時,做空壞股票。這樣產生的效果是,瓊斯可以利用杠杠更加多元化地購買股票,同時利用套期保值承擔較小的風險。
這也正是“對沖”的本意:通過買進和賣出某種相關聯的資產,從而“對沖”掉共同的行業和市場風險,這也就是通常說的“套利”。
但沒有一種策略是“常青樹”,只要有了模仿者,原先的投資策略很快就會失效。因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對沖基金不得不去發掘新的投資策略來獲取其追求的絕對收益。同時“對沖”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開始不是為了“對沖”市場風險,而是為了通過杠桿效應在同一個頭寸上加倍下注。
盡管如此,除了操作上運用對沖、杠桿兩種手段之外,對沖基金在組織上也有兩個特征:私募和業績提成。與共同基金不一樣的是,對沖基金的門檻比較高,只面對機構投資者和富人階層,因而采取私募的方式;同時對沖基金經理不但收取2%的資產管理費,而且還要收取絕對收益的20%作為提成,此外對沖基金經理一般也將自己的錢投在其管理的對沖基金中。
很多人知道對沖基金,都是因為索羅斯。而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宏觀對沖基金對主權國家貨幣的成功狙擊惹來了人們對對沖基金的種種疑慮與非議。
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起大落,也被指是由于對沖基金在背后興風作浪的緣故。人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對沖基金是不是控制了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進而在操縱市場價格的過程中謀取暴利?
“現在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化了,變成了一個并不是有實際需求的價格炒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宗商品的價格就掌握在了金融機構,主要是對沖基金手上?!敝袊y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告訴《英才》記者。
“一個人跑來告訴你房子著火了,你是怪告訴你房子著火的那個人,還是怪那個把房子點著的那個人?”易方達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張震向《英才》記者分析,“為什么大宗商品價格會上去?是因為供需關系,包括金融產品、投資產品的需求也是這個問題?!?br/> 華銀精治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丁洋則告訴《英才》記者,“大宗商品價格是政治勢力較量的結果,對沖基金只是為政治意志服務的排頭兵。”
或許帶著政治意志,或許純粹是為了追求絕對收益,無論如何,頂級對沖基金的威力為世人嘆服。危機之前的投行旗下均有規模不小的對沖基金資產。曹遠征認為,正是投行的對沖基金化導致了金融危機。
“過去投資銀行將對沖基金作為一個投資工具來使用,投資銀行作為sell side(賣方),對沖基金作為buy side(買方),這時它的防火墻就不起作用了,這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辈苓h征告訴《英才》記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持類似的觀點,附屬于大型金融機構旗下的對沖基金其實是傳統獨立對沖基金的異化,比如這些對沖基金經理就沒有將自己的錢放進其管理的對沖基金中。
美國政府新的監管思路正是要將投資銀行中的對沖基金給分離出來。正如1930年代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將美國銀行的投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業務進行了分拆,其最終的結果是,投資銀行完勝商業銀行成為華爾街的霸主。
那么在“沃爾克規則”下,對沖基金從投資銀行中分離出來是否也會使得對沖基金替代投資銀行成為華爾街的下一代霸主?
中國對沖基金限制多
在美國投行運行了100多年后,中國才出現了第一家證券公司。如果對沖基金是金融業的未來,那么中國的對沖基金又何處來何處去呢?
2010年推出股指期貨之后,A股終于有了做空機制,一個是股指期貨;另一個則是融資融券業務。在股指期貨推出五個月之后,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只對沖基金專戶產品。
“中國市場只有股指期貨一個對沖機制,而且只有滬深300一個股指期貨,因此只能對沖市場風險。也正因為此,中國市場的套利機會還很多。”張震告訴《英才》記者。作為國內對沖基金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雖然可用工具很少,但競爭少、機會多或許是一個補償。
“融資融券的限制非常嚴格,融券的話,投資者所在的券商必須要有那個標的才行。因此融資融券現在開展的業務還很小。”丁洋告訴《英才》記者,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融券業務與真正意義上的賣空還相去甚遠。
“對沖基金最多在固定收益市場上,而固定收益市場的條件是利率市場化,中國還沒有。”因此,曹遠征認為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做空是很窄的一個面,現在只能在股指上小打小鬧。
雖然從供給方來看,中國的對沖基金還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但從需求方來看,中國富人階層的崛起為對沖基金的發展提供了未來發展的土壤。近年來,PE熱、創投熱正說明了國內的富人階層正在積極尋找一個可靠的投資渠道,而對沖基金正是一個高“風險性價比”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