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擁近6億用戶和超過千億的利潤,仍讓全球最大電信運營商的掌門人充滿危機感。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是國內甚至國際電信產業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停歇地出現在各種產業會展上,依然親自出馬拜訪合作廠商和潛在客戶,依然頻繁地被媒體追逐和報道……實際上,這些表象之下的一個邏輯是:“中國移動依然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公司?!?br/> 2010年僅僅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的營收就高達3526億元,同比增長7.8%;凈利潤872億元,同比增長3.9%。這相當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同期利潤之和的5倍多。不出意外,中國移動將會自2008年以來,連續三年凈利潤超過千億元,成為最賺錢的央企之一。
當我們列出上述的量級比較,用以形容中國移動的“大”,并由此發問一個企業究竟多大才算夠大,中國移動膨脹的邊界究竟在哪里時,王建宙則坦言他并沒有仔細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移動仍處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至少“公司現在每個月都還在增加幾百萬用戶。”
牢牢把持著全球用戶數量最多的市場地位,截至2010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用戶凈增長4747萬,達到了5.69億,比排名第二的沃達豐多出2億多用戶。
但另一種比較也為市場所關注——盡管中國移動的用戶在龐大的基數上還能保持令人吃驚的增長,但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卻在持續下降,目前僅為10美元左右,比起沃達豐和NTT DOCOMO等國際電信巨頭60-100美元的ARPU值,相差甚遠。
關于電信運營商的未來發展態勢,有一種判斷是,當他們成長到一定規模后,就會變成utility(公共事業型公司),即幾乎沒有什么成長性可言,利潤率不會太高,但可以憑借一定的規模來獲取穩定的現金流的公司。
顯然,王建宙并不認為這個假設會成為中國移動的最終歸宿?!癆RPU值低,并不是說一定是負面的,關鍵要看企業的市場價值。我們的用戶數最多,但總收入不一定是最高的,說明我們的價格是偏低的。而我們的規模大了,成本也在不斷降低,因此平均利潤是比較高的。另外,為什么中國移動的市值也很高?就是因為我們的增長速度更快?!?br/> 對于剛滿十歲的中國移動來說,“天花板”的問題曾不止一次的被提出過,但在2G時代,它總能夠率先挖掘到市場機會并建立起足夠明顯的優勢,把競爭對手甩在身后??晌磥恚按笙蟆边€會按照過去的方式繼續快跑嗎?
“激動人心的”、“前所未有的”……在與《英才》記者對話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王建宙多次用這樣的詞匯形容中國移動在3G時代的新增長機會。具體來說,兩個最大的增長點正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熬腿缤覀兘裉斓恼Z音和短信一樣,至少這兩項肯定是我們未來保持增長的希望所在?!?br/> 2G、3G、4G,加上補充網絡的WLAN,如果單從網絡技術的演進來揣測電信運營商的發展,似乎是可以如此按部就班的進行,但如果從電信產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來觀察,則可能大為不同。
無論是上個世紀一百年的電報、電話階段,還是2000年至今的移動電話階段,網絡運營商始終是市場的主導者。但進入移動互聯網階段后,網絡技術已經不再是最核心的要素,各種基于網絡之上的應用開發才是形成新興市場巨大機會的關鍵所在。
換言之,整個產業價值鏈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電信運營商們將要面對的是游戲規則完全不同的新領域。
一個凈利潤超過千億規模卻還保持著強烈進取心的巨型企業,要如何從過去的成長經驗中抽離出來?一個與億萬消費者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司,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場角色?一個在行業中舉足輕重的巨無霸公司,要如何在新競爭格局中迎戰各路對手?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毫無疑問,下一個10年,中國移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自我重構與挑戰,這很可能是一場關系到命運轉折的變革。
跨界 競爭升級
讓王建宙有些意外的是,當中國移動開始發起收購浦發銀行股份時,境外的投資者、媒體、專家,卻從不同層面唱衰這宗交易案。
2010年3月10日,中國移動香港上市公司(0941.HK)發布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廣東移動已與浦發銀行(600000. S H)簽訂股份認購協議,以398億元人民幣收購浦發銀行增發的22億新股。由此,中國移動將通過廣東移動持有浦發銀行20%的股權,成為浦發銀行二股東。
本當是中國電信業和金融業值得紀念的一刻,但正在參加“兩會”的王建宙,不得不在會議間隙連續召開媒體和分析師見面會,澄清參股浦發銀行并非是中國移動“不務正業”,而是電信主業向新領域的一種延伸。
“我們是搞電信的,但現在正在進入一些新的領域,好多可能并不是傳統的電信業。比如手機支付,它是金融業;比如手機音樂,它是娛樂業;還有手機報,是出版業或者媒體傳播。那么手機支付、電子支付,新的領域涉及到金融業了,我們這方面自己既沒有經驗,也沒有經營的許可,所以我們通過建立戰略合作的方式來實現這種業務的推進?!?br/> 參股浦發銀行之始,中國移動就公開表明,雙方將就共同發展移動金融及移動電子商務展開緊密合作,合作范圍包括不限于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移動銀行卡業務、移動轉賬業務以及其他形式的移動金融及移動電子商務業務。而雙方在各自領域里的品牌、客戶、渠道和網絡平臺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將會形成很好的協同效應。
實際上,這也并不是中國移動“主業延伸”的第一次。早在2006年6月,中國移動就以12.78億港幣收購鳳凰衛視19.9%的股權,以二股東的身份進入了傳媒領域。
不過,這一次參股浦發銀行,中國移動卻招致了“發展手機支付業務只是利益的一個方面,豪擲近400億參股商業銀行,獲取投資回報,才是更直接目的”的質疑。公開資料顯示,浦發銀行2010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44%,而同期中國移動同比增長只有3.9%。
“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個戰略投資,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蓖踅ㄖ嫣拐\地向《英才》記者表示:這筆投資從長遠考慮,肯定是必要的。
“大手筆”布局手機支付領域也許是在顯示中國移動“主業延伸”的堅定決心。就在中國移動牽手浦發銀行的兩個月后,中國聯通也與中國平安宣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在移動支付、渠道資源以及客戶共享等方面全面合作,12月初,興業銀行也與中國聯通結成移動支付同盟。
電信運營商的“跨界”,在很多局外人看來,只不過是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升級。然而,電信主業向新領域的延伸,其實更多的是運營商對未來競爭內容可能發生的改變,而做出的一種提前判斷和反應。
“按照現在的市場情況,如果只搞話音和短信,確實很難再有大的增長了?!泵繂挝挥脩羝骄抡Z音話量,在過去三年間只增長了20分鐘,王建宙寄希望于中國移動在傳統業務之外,另辟天地。
“語音和短信還會增長多少,現在也很難說。但未來,我們能不能增長,我覺得很大程度要看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能否真正得到應用。”
在王建宙的規劃中,持有超過3000億元現金(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移動現金銀行結存未3174億元)的中國移動,除了對3G和即將開建的4G網絡建設投資外,另一個需要大量投入的領域就是針對移動互聯網應用所產生的諸如移動支付、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等新業務。
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需要改變的不止是主業的內容。
在2010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內部召開的一次戰略咨詢委員會的會議上,包括沃達豐前CEO阿倫·薩琳(Arun Sarin)在內的國際國內專家幾乎都向中國移動提出了一個觀點:Game change。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要面對的不再是行業內幾個運營商之間多一個用戶,少一個用戶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價值鏈和游戲規則發生徹底改變的一種競爭。
要讓“大象”調整舞步,絕非易事。作為通信業的老兵,王建宙經歷過無數次行業變革的艱辛,但對眼前發生的改變,他連稱“很難,非常難”,因為,這需要中國移動從概念、意識到模式的全方位改變。
“我們原來所有的體系,包括各種網絡結構,基本上都是在電報電話時代傳承下來,在移動電話和短信時代發展成熟的電信模式。但互聯網完全不是這個模式,它是高度集中的,不需要有很分散的網點。所以,要適應這種模式的變化,對我們來說是很難的。”
對手 三分天下
2010年春節過后的一個早晨,正在紐約開會的王建宙,特地去了位于曼哈頓58街的玻璃大房子蘋果店,里面很擁擠,很有人氣,iphone,ipod,iMac,以及為其配套的各種音箱、外設和其他配件琳瑯滿目。這讓王建宙想到中國移動也有同樣人氣的店——動感地帶商店,他也喜歡常常去那里看年輕人在里面唱歌、活動、買各種服務。他感覺動感地帶商店與蘋果店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第二天,美國舊金山,在硅谷的蘋果總部,王建宙登門造訪,試圖說服喬布斯:“斯蒂夫,你有最受用戶歡迎的終端,我有最大量的用戶,我們合作吧”。從還沒拿到3G牌照之前,王建宙就開始向喬布斯示好,但直到現在,中國移動也始終無法與明星終端iPhone結緣。
“我非常看好中國移動,但我們現在還沒有精力馬上為你們開發出兼容TD-SCDMA的產品。”喬布斯對王建宙的答復,如果僅從技術角度看,似乎是個恰當的理由。因為i P h o n e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選擇的伙伴是擁有W C D M A牌照的中國聯通,不需要蘋果“費神”的去進行TD-SCDMA方面的技術改造。
但這并不是一個能令人信服的充分理由。iPhone推出以后,蘋果在全球市場上合作的電信運營商都是實力最強的巨頭們。在美國,是全美最大的移動運營商AT&T,在英國是O2,在德國是T-Mobile……即便喬布斯從未踏上中國土地,也不會不知道,擁有的用戶比美國人口總數多的中國移動,才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電信運營商。
還沒有哪個終端制造商像蘋果一般堅硬,讓中國移動無從下口。喬布斯的固執和王建宙的“我的地盤我做主”,顯然難以兼容。
“所有喜歡iPhone的用戶都是我的用戶,不僅僅是運營商的用戶。”這是喬布斯的企圖心。而蘋果作為終端制造商,向運營商發起挑戰的真正武器則是App store。
這個和3G版iPhone同期推出的蘋果在線應用軟件商店,可以為iPhone、iPod touch以及iPad用戶提供數萬種包羅萬象的應用程序,并以此增加蘋果終端的產品溢價,提升公司收益。
根據調查機構A d M o b 2009年8月的一份報告,每位iPhone用戶從蘋果App Store在線商店平均每月下載10.2個應用程序,iPodTouch用戶平均每人每月下載的則更多,達到18.4個。蘋果從App?Store中每月平均收益近2億美元。也就是說,上線一年左右,App Store就為蘋果帶來了24億美元的收入。
更為關鍵的是,App store是蘋果由終端制造商向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重要戰略。
借由在線應用軟件商店,向服務提供商轉型,進而掌控整個產業價值鏈,蘋果開創的這一模式,迅速被效仿和復制。終端制造商諾基亞推出的Ov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