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海外去買礦。國際金融危機驟然點燃了國內企業海外淘金的熱潮,一時間海外的各類礦藏成為大量中國資金追逐的對象。其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有色集團)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2009年,中國有色集團果斷出手,成功收購了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80%的股權,并通過資本運作成為澳大利亞特拉明礦業公司和英國恰拉特黃金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三起并購為中國有色集團新增資源儲量含銅金屬257萬噸,含鈷金屬10萬噸,鉛鋅資源量430萬噸,黃金130噸。
之所以這三起并購被坊間津津樂道,除了并購本身的意義,還有其超低的價格。
實際上,中國有色集團近幾年正享受著投資與收購的巨大紅利。礦山分布在贊比亞、蒙古、緬甸、阿爾及利亞、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業務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銅、鋁、鉛、鋅、鎳等25個有色金屬品種,類型涉及勘探、可研、在建、生產經營等各個階段,擁有境外重有色金屬資源量2000萬噸,鋁土礦資源量超過3億噸,“十一五”期間對外投資超過20億美元,拉動國內出口12億美元以上。目前,中國有色集團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保持每年增長100億元以上的發展速度,目標直指千億元規模的大企業集團。
并購海外抄底
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瞄準海外并購的不僅是中國有色集團一家企業,但最后卻只有中國有色集團等幾家企業“抄到了底”。收購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入股澳大利亞特拉明礦業公司和英國恰拉特黃金公司,這三起并購出手之快、價格之低,超乎市場想象。以收購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80%的股權為例,中國有色集團只花費了4000萬美元,拿到了真正的抄底價。
在贊比亞,中國有色集團總經理羅濤很清楚,“不能永遠只是一個謙比希銅礦,一定要有第二座、第三座”。他分析道,目前國內礦山自產400萬噸銅,自給率只有25%,剩下的全部依賴進口,謙比希銅礦的產量相對巨大的需求只是杯水車薪,所以謀求并購其他礦山一直都在中國有色集團的規劃之中。用羅濤的話說就是“要吃著碗里的,盯著鍋里的,想著地里的”。
并購盧安夏銅礦其實是一場“陽謀”。相比謙比希銅礦,相隔30公里的盧安夏銅礦自然條件更加優越,而它在金融危機期間遭遇重創,當時銅價從每噸8000多美元一下跌到了2900多美元,而它的經營成本則高達近5000美元,被迫宣布停產。以礦為生的盧安夏市瞬間陷入恐慌,1700多名礦工沒有了收入,也就意味著1700個家庭、近2萬人沒有了衣食來源,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國有色集團第一時間獲知此消息后,便開始了全天候盯防,“我們天天盯著了解下一步狀況,因為對它的情況我們很熟悉,宣布破產的第二天,我們就報價收購了。”羅濤說,這種速度根本沒讓其他買家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應。
同樣,低價收購英國恰拉特黃金公司也歸因于出手快。在第一時間獲知出售金礦的消息后,羅濤的團隊便到了位于吉爾吉斯斯坦的礦場,這種速度讓對方感到驚異,甚至起了疑心而去調查中國有色集團的背景。
在市場各方來看,中國有色集團之所以能做到以速度贏機會,其實離不開的還是“實力”二字。
“人還是最寶貴的,礦產資源最終還是埋在地里,中東沒有,非洲有,非洲沒有,澳大利亞有,最后還是靠人把它挖出來。所以,你的工藝技術,回收率、損耗率高低都很重要,但是同一座礦有人能發現,有人不能發現,有人敢開采,有人不敢開采,這主要看你有怎樣的一支團隊。”羅濤說,這些年中國有色集團收購的礦產,依靠的全部是企業內部技術和人員,已經打造出一支熟諳國際運作的精銳團隊。
華泰證券有色行業分析師高遠表示,中國有色集團在幾樁海外收購中的表現都比較不錯。聯合證券分析師葉洮也對中國有色集團未來在資源拓展方面的預期表示樂觀。面對市場的一片贊譽之聲,羅濤表示中國有色集團看似龐雜的并購其實有一條主線,就是“近期有利潤,中期是支撐,遠期有希望”,既不保守,也不冒進,是一條堅守理性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