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的東亞出口、美國高消費,以及資源供給國的“三角循環”的經濟模式,已經被金融危機打破。“十二五”規劃中最突出的思考就是,未來全球的市場在哪里?
陳建明(嘉賓主持、德勤全國客戶與市場戰略主管合伙人):全球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甚至于政治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中國也提出了調整經濟結構,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有哪些發展機遇?
范黎波(對外經貿大學教授):英國在工業革命以后保持了68年的發展,美國則發展了70年,中國已經高速發展30年了,有沒有一種機制讓中國在未來10年還高速發展。在勞動力價格上漲,土地存量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轉變經濟模式。
張醒生(大自然保護協會(T N C)北亞區總干事長):國外的環境政策迫使中國走出去的資源型企業,必須在整體戰略中納入環境問題。
周庚申(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中國已經到了轉型的關口,而產業轉型的一大隱患就是資源浪費,以及資源持續發展問題。
郭鑫(美世大中華區總裁):中國下一步發展既要社會和諧、減少收入差距,同時也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進一步擴大中產階級的規模。
袁建華(萬寶盛華(中國)董事總經理):2010年人力資源市場的三個關鍵詞是漲工資、招不到人、本土化。
莫躍明(中國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總裁):轉變發展方式,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的必然選擇。
鄭國漢(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企業創新反倒虧本,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中國提高生產力的途徑可能就堵死了,所以政府有必要出臺政策加以規范。
郎華(美國特雷克斯集團中國區總裁):轉型的關鍵,在于發展要服務于市場,現在中國所謂的大企業,無論民企、國企,剩余資金卻用來買地,這一點一定要轉型。
閻飛(巴可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只有保護知識產權,中國才能真正轉變為一個強大的現代工業技術國家,創造領先的全球市場。
孫萬峰(北京聯洋海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創新不能只利于企業,一定要利于行業、利于社會,只有這樣產生的創新結果才是偉大的。
劉征宇( R I M公司中國區業務總經理):全球領先不是被領先,不是別人倒下去,我們變成全球第一。
杜德利(德利國際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學術應該是戰略性的。目前,市場、企業與學校缺乏互通,問題不在學生自身,而是教育體系的問題。
劉柯寧(賽峰中國總經理):創造領先市場,并不是單純的為了出口,而是為了中國市場能夠成為一個發展基地。
王劍(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全球性變化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是人口不斷地增加,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50億,因此食品供應和糧食安全尤為重要。
高群耀(新聞集團全球副總裁):與其說改變給傳媒產業帶來了一定的混亂,不如說帶來更多機會,企業的關鍵在于找準自己的定位。
高繼明(航天科技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融危機后期,中國企業得以與國際高端品牌廠商、企業或開展合作,站在這個角度融入國際高端產業是個很好的機會。
白靜瀑(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