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間,中國航空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三支航空業的國家隊,其核心競爭力已經足以支持他們代表國家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比如,國航在規模上呈現出成倍的擴張,并且成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航空公司。
雖然,三支國家隊發展得不錯,幫助中國航空界趕超了德國、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航空大國,但那只是規模上的變大,在其他方面,如總量、綜合實力等,還不能說是強。
隨著“十二五”開局,國家轉變了經濟發展的方式,這對中央企業也是一個實現自我超越式的轉折。
世界航空業在金融危機后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同時也給國內的航空公司帶來了一些新的趨勢。比如說并購趨勢。現在,全球剩下的大航空公司,實際上只有8-10個。從這個概念上講,其他的小航空公司實際上都是在配合這幾家大公司在運轉。
前一段時間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和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合并,使這家新公司在美國的市場份額提升至23%、在全球約為6.7%。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中國也可以考慮這種模式,說白了就是資源的重新配置。有的時候,同業競爭的是業務,但有的時候,航空公司也要根據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來很好的整理自己的發展思路。
一般來講,發展的航空公司傳統表達方式,是購買新的飛機,增加新的航線,以創造更多的利潤。而現在,競爭達到了平價競爭的階段,舊的方式有些不適用。況且,并購還有著其他方面的考量,即并購有助于引進領先的科技、技術。
這種模式的成功,在2010年國航控股深航的案例中,已有所體現。國航控股深航后,一下擴大了國航之前并不算完整的網絡。當時,國際機構根據國航控股深航之后的實力和經營能力狀況,在當時就預測國航將進入世界前10強。
未來,高鐵也會成為交通運輸的一種發展趨勢。
同為國家戰略性行業,高鐵的發展雖然給航空業帶來挑戰,但我還是贊同大力發展高鐵的。因為,高鐵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進步和實力的表現。
有了高鐵,未來人們出行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高鐵、航空彼此可以互相替代。即便有市場重疊的因素,兩者卻不是只有你或只有我的單選題。比如,市場預測:高鐵覆蓋后,在800-1000公里的距離,航空客戶群會損失較大。但是我認為,航空與高鐵的消費群并不相同。只要做的好,未來航空甚至可以和高鐵合作,如銜接、中轉服務等。
但是,中國的航空與高鐵兩個行業,目前還達不到發展的平衡。像日本東京到大阪,無論是飛機還是高鐵,每天都有很多班次,并且兩者在價格上相差不多,所以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交通工具。但在我國,兩者的價格不等,又加之民航業飛機準點的正常性低于高鐵,因此目前中國還無法達到日本民航與高鐵之間的平衡。
在此基礎上,國航把服務水平定位為未來發展競爭的關鍵因素。我們現在的戰略更關注網絡和品牌,更關注提高整體的核心競爭力。在過去,相比較國際航空公司,國航的服務是落后的,我們雖然進入了世界級航空公司,但是買了好飛機卻沒有配“好鞍子”——在服務理念上有所欠缺,未來這一塊,我們會補足。
(作者系中國國航董事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