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誰而活?這是古往今來一個被人們不斷求索的話題。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俗話,反映了為己而活的極端觀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說法,則體現了為他人而活的另一個極端觀點。基督教認為人為了上帝而活。上帝造人時,在人的心里留下了一個空白,用于裝入上帝的靈。因此,若人的心中沒有上帝,要么空虛,要么會被魔鬼占有。
其實,在我看來,“人為誰而活”都不必過分糾結,只要不是為了博取別人的贊譽而活就好。
為博取眾人的贊譽而活的人,或者是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自己的人生準則;或者是好勝心過強,好像生來就是為了別人的評論和看法行事。為博取眾人的贊譽而活的人特別在意別人的議論與評說,甚至將眾人的評價與評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聽到丁點贊美,就樂得忘乎所以;聞知些許譏諷或責備,就郁悶至極,甚至尋死覓活。新加坡一名囚犯,在獄中熬過了諸多折磨與痛苦,回歸社會后,卻因為妻子罵的一句“該死的犯人”,竟然跳樓自殺。
人們過分在意他人言語的這個“軟肋”,常常被利用。于是,善意地投其所好或者有意識地阿諛奉承等,都大有市場。眾人的言論被稱作輿論。在現代社會,對立雙方常常借助輿論相互攻擊,有的人為了博取輿論的好感而做秀甚至買通輿論。
然而,眾人的贊譽或指責就那么重要嗎?這是要加以區分和辨識的。并非所有的言語都是實情、都是真理。事實上,有的言語是在一定背景、一定情緒之下產生的,這些言語甚至是謬誤、謊言、誤導和訛傳。
《圣經·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寫道:耶穌臨死前,以色列當時的總督比拉多曾問眾人,是釋放海盜還是釋放耶穌。眾人異口同聲:“釋放海盜,處死耶穌!”你看,這些人的言論,是何等荒謬!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耶穌的言行冒犯了猶太教的原則與標準。這就表示,眾人的言論,有時是基于一個錯誤的標準、判斷或受人引導而人云亦云。
眾人的言論有時僅僅是出于私利。戰國時代的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變了秦國在七雄中的弱勢地位,并為秦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根基。然而,他在改革中剛正不阿的作為得罪了諸多權貴,以致在國力日盛之際卻慘遭迫害。在其遇難之時,不僅沒有一人敢為其伸張正義,更被當時乃至后世不明真相的人罵為“罪有應得、死有余辜”。
對于眾人的言論(包括媒體等輿論),我本人一直持自我分析的態度。人們贊我也好、罵我也好,我關注但并不在意。2004年,有人寫文章罵我,問我為什么不自殺,我絲毫不受其左右,反而這樣回應:“自殺不等于承擔責任”。2010年,我在北大演講之后,又有人譏笑我,質問“一個前囚犯有什么資格出來說話”。我仍然不受其擾,并回答說:“我是受人多次邀請才去演講的,邀請人知道我夠不夠資格”。2011年4月初,我應邀和六個局級領導吃晚飯。大家酒興正濃之時,其中的一個局級領導端起杯來向我敬酒,并隨意冒出一句:“我們酒桌上就只有你一人坐過牢?!蔽医舆^話題:“是啊,唯有我最優秀嘛。至少經歷比你們多一些”。一句話博得全桌人哄堂大笑。
不管別人怎么稱呼我,我都把它當作一個代號而已,不悲不憂。不管別人怎么棒喝我,我心中自有一本賬,不增不減。其實,早在2009年春節期間,我用手機短信向朋友拜年時就已自稱“前國際囚人”。
不為物喜,不為己憂,不為眾人言論所左右。這樣,才可以活得自在,才有可能在人世間瀟灑走一回。
?。ㄗ髡呦抵袊接停ㄐ录悠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