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這三句話、九個字描述的境界,我體會頗深。
牛根生的九字真言
口述|老牛基金會創始人 牛根生
我總是在思考,儒家、佛家、道家,他們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因為這涉及到文化、涉及到經營,甚至可以涉及到更大范圍的東西。
我能想到的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而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我的理解是: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先說拿得起。
大人拿得起大的,小人拿得起小的,因力量不同,無論是政治、軍事、藝術……等等,每個人拿起的重量是有差異的。但拿起的東西越重,放下的能力好像就越弱,放下的危險也越大。拿根雞毛往下放,很簡單,但如果拿起的是秤砣呢,就不好放下了,甚至可能把腳砸了。
對此我深有感受。我既是伊利集團的創始成員,又是蒙牛的創始人。這兩家企業的年銷售額現在都在300億元左右,加起來有600億,在全世界乳業企業中是可以排進前五位的。所以無論從企業的角度說,還是從行業的角度說,我都是能拿得起的。
但是在2006年,我把蒙牛集團的總裁辭掉了,2009年又把董事長辭了,把企業交給中糧管理。當時,我是害怕蒙牛落在外資手里,因為外國人會賣掉股權,使老牛基金遭受危險。按照港交所規定,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25%是不行的,我害怕失去控股權。
因此,我以一個非常低的價格,把蒙牛交給了中糧——中國食品經營第一品牌。交給中糧我放心。之前,我做了20多年的國企,又做了十幾年的民企,最終又把企業和品牌交到了老百姓放心的國有企業手里。我覺得這是放得下。
在2004年公司上市的時候,我就已經把個人持有的蒙牛乳業的全部股票捐了。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這可能是我最想得開的事。
拿得起的人很多,能放下的不多;在放得下的人里又想得開,就更少了。權力我能放得下,地位我也能放得下,因為人總有年齡的限制。但是能放得下錢財,同時還能想得開的人,真的很少。我算
一個吧。
和李連杰、馬云談過太極之后,我常思考。“太”是頂天立地的意思,“極”就是兩個極,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秦始皇死了以后埋了那么多東西,可能是所有皇帝埋的最多的,但現在要全部挖出來,秦始皇自己剩不下什么;成吉思汗死了以后,埋哪了誰也不知道,全世界都在找,還建了80多座假墳,但真墳沒有受到破壞。你說是埋了好還是不埋好?
我常說:想到不行,做到才行;念出來不行,做出來才行。企業家能不能從崗位上退下來,全世界都在研究。而我48歲把企業經營權交出去了,50歲又把董事長交出去了,現在專職做公益慈善。
現在老牛基金會就是做公益,所有的收入全部做公益慈善事業,以教育、醫療、環保為主。之所以離開乳業去做公益,是因為現在做公益的人少,我就想把它做的更好一點,建立系統和機制。做慈善和做乳業的理由一樣。在我之前,乳業就存在,有很多國際企業,如達能、雀巢等涉足,即使我不做,人家也存在。但我的介入,做到了讓中國人人均牛奶6公斤。現在,這個事情我不做了,它不會倒退,只會繼續往前發展。我只是這個歷史階段的代表人物。
馬上,我要去新加坡參加慈善公益會議,在國際場合給歐美人講,怎么拿得起,怎么放得下。慈善需要更多的人,需要能在這方面給中國闖出一條更新的路。歐美現在總說捐這個、捐那個。其實,“財聚人散、財散人聚”這種財富觀在中國800年前的《舊唐書》里就有了,而且不是暢想,是做完以后的總結,歐美發展到現在也不過三五百年。
能不能拿得起?
能不能放得下?
能不能想得開?
現在,我就想把這些儒釋道思想運用到公益上,超越歐美的文化積淀。因為中國既有現在,還有過去,更應該擁有未來。
(采訪|本刊記者 賀大卓)
沒有一個人能在一生結束的時候欣慰地說:“我足以了解我自己,我也足以了解外部世界”。
易珉 除非把盒子打開
口述|諾華中國區總裁 易珉
中國人的文化很內斂,是一個“box(盒子)”,總是希望自己處于一個四周被擋住的空間里。除非把這個盒子打開,外人才能對這個人、這個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包括諾華全球CEO在內的公司高層來中國,我都建議他們:下了飛機后的頭一天,先去長城,再去故宮,最后再看看典型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對“中國人的文化是什么”這個問題有所認識。
雖然我沒有練過武術意義上的太極,但我知道,從武學的角度講,太極是一個練內功的過程,它注重內部修煉,崇尚的是“如何征服自己”,認為征服了自己之后,征服別人就相對簡單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太極和其他的哲學思想并不存在本質的差別,也是一個了解自己、了解外部世界的過程。
按照這個邏輯區分東西方的文化,可謂涇渭分明。西方人是非常開放的,習慣于先把別人搞定,以便確立自己的老大地位。而中國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恰恰相反,總是先把自己“局限”在“盒子”里,先修煉自己的內功,之后再去解決外部的問題。
中國的很多傳統,不是強調如何和外部的各種因素競爭,而是強調如何和內部的各種因素競爭,太極的理念就非常注重自身的調整,它戰勝的是自我。
我覺得,一個人全部的人生之旅其實只有兩件事情:了解自己和了解外部世界。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在一生結束的時候欣慰地說:“我足以了解我自己,我也足以了解外部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沒有人能夠用自己的生命,把太極思想詮釋的很徹底。
每論太極,必說陰陽,中國人經常追求的東西就是陰和陽的平衡。在西方,一件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被稱為“crisis”,翻譯成中文叫“危機”。陰陽是相輔相成的,危與機同樣如此,所以面對這樣的問題,用中國的思維模式來思考,更加有利。
一個人如果內心帶著負面的陰影處理事情,結果肯定是負面的。相反,如果內心是正面的,哪怕結果沒有任何改變,僅僅是內心的不同,思維也會不一樣。
談判同樣能應用陰陽的理論。大家是尋求雙贏呢,還是雙輸?一個好的商務談判的結果,絕對不會是你贏了,別人輸了,因為這樣的事情不可能長久。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幾十億美元標的的談判。雙方爭執不下的是合資企業的股份比例,到底是51∶49,還是50∶50。雙方都認為,自己要拿51%,否則合資的事兒免談。
不可開交之際,我問兩方:是不是特別想把合資企業建起來?雙方都回答是。我又問,為什么想多占1%,它究意意味著什么呢?外方說,1%意味著當發生矛盾、中方不聽話時,我有權說“shut up(閉嘴),聽我的”。中方說:“沒錯,我也是這么想的。”
而我的觀點是,如果要建合資公司,就表示你們雙方要成為合作伙伴。但當問題真的發生了,你們都以這種姿態讓對方閉嘴,這哪里是合作伙伴?換句話說,夫妻也是一樣。當有一天,夫妻倆產生矛盾,一方說“閉嘴,聽我的”,此時,夫妻關系實際已經破裂了。
很多人認為,當發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時,50∶50的股份會讓問題卡在那里,無法解決。但我認為,這恰恰是合資企業的藝術所在。只要雙方的理念一樣,想解決問題的目標一致,大家愿意坐下來商談,最終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曾有員工問我:你每天在辦公室里做什么?我說發呆。因為好解決的問題在員工層面都已經解決了,凡是放到我桌上的文件,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面對難題,我該怎么辦?人與人的智商差不太多,差距在情商。這時候,發一會兒呆,也許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角度,也許就會想到一個解決方案,再往前走一步。
(采訪|本刊記者 王穎)
當雙方各有各的利益,互相有所排斥時,是不可能取得發展所需要的融合與平衡的。
王樹生 陰陽融合
口述|大田集團董事長 王樹生
太極是一種文化底蘊很深的運動,需要靜心,也是我比較認可的企業經營管理心態。它是從哲學的角度去看待企業發展,講究的是融合、換位思考與進退統一。
正如經濟發展一樣,企業的發展也要有高低起伏,只有這樣才需要平衡。畢竟,所有的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都需要剛柔并濟。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是企業的發展過程,作為企業家要以一種平衡的心態看待。
這種太極的哲學,在大田集團管理中的應用是潛移默化的。
我收購奧凱后,到奧凱的第一件事就是采取道家的管理思想將雙方融合——和員工建立命運與利益共同體,這是雙贏的概念。
當時,我首先給奧凱的高管團隊進行股權配置。這種激勵政策把管理層與公司本身融合在了一起,確立了大家的共同發展目標。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奧凱曾經停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管理層與股東鬧糾紛。用太極思想的語言表述就是:當時雙方各有各的利益,互相有所排斥,沒有取得發展的平衡。
然而,我接手奧凱后1年,機隊規模擴張了3倍、營收翻了兩番,這個結果充分說明同樣的管理團隊,應用了融合的思想,就會產生不同的管理效果。
有些企業的收購失敗,有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想到企業內部文化不同,結果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只有互相融合才能確立共同的目標,才能進行利益分享。
管理是企業內部的太極,對外的合作,同樣需要太極思想去實現。
民營企業在發展民航業的過程中,與國有航空公司的競合,有過很多失敗的先例。其中出局者有之、被吞并者有之,我認為這都是沒有找到好的平衡點,進行有效融合。
民營企業靠一己之力,單獨發展航空公司,并不是長久之計,僅靠民營企業自身的實力將航空業做大做強,是不現實的。所以在收購奧凱之初,我一直有意物色地方政府或國有企業的股東。只有滿足多元化的股東利益,企業才能有好的發展。
航空是大投入大產出的行業,沒有規模就沒有效應,也不能只盯住股東性質不放。現在只要一提到民航業的問題,就有人將民營國有兩邊對立起來,這是不準確的。我認為,“國民合作”的重點,一方面利用國有企業的資金實力支持,一方面運用民營企業管理機制把企業搞活。掌握了這之間的平衡,才能創新出最有生命力的體制。
(采訪|本刊記者 王瀛)
當你身心放松、天人合一時,你的靈感、宇宙間的智慧,就來了。
鄧偉 與宇宙共振
口述|億陽集團董事長 鄧偉
佛教講究圓融,注重終極關懷。它揭示了人類社會與宇宙的發展規律。儒家側重于人與人、人與社會如何相處,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而道家最大的好處是不但能發現問題,而且還能解決問題。
太極起源于道教,第一講究道法自然,即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順勢而為;第二,講究自由自在,即身心愉悅的感覺;第三,講究剛柔相濟,以柔克剛。
與之相對應,我感覺,企業家學太極的意義在于:第一要知道什么事情順勢而為;第二,要會借助外力;第三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既求又不求。
即便是企業家的家庭小事,也可以融進太極的道理。比如,一個能干的男人,在外領導了很多人,回到家則要聽老婆的話。這就是平衡。如果一味的強調“陽盛”,內外皆強勢,恐怕也不太好。只有陰陽平衡了,才能長久。再比如,同樣是把人扳倒,太極和拳擊的原理、方法,絕不一樣。
談判的時候,想要什么條件,不要急于表達,要學太極,先讓對方傾訴。知道了他的需求后,再制訂自己的戰略。現在,外交界就流行著這么一句話:“雙方關注彼此的重大關切”,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時候,針對對方的不同觀點,你不要立刻反駁,因為反駁只會導致抵觸。正確的方法是假設對方說的是對的,順著他說,待把他的思路完全憋死在死胡同里后,回頭再給他指一條明路。
其實平時,每個人都在應用這些太極的原理,只是有的人通過學習后有所體悟,自知了;有些人則始終不自知,不知道是太極的道理使然。
記得20多年前,有一位好朋友跟我說,一個人要是沒有時間思考,是很危險的。的確,我發現,如果靜下來,一些思路和靈感會不斷地涌現。這也就是練太極的另一個好處:當你身心放松、天人合一時,你的靈感、宇宙間的智慧,就來了。我是學工科出身,用理工科的知識來解釋,這就是共振。
(采訪|本刊記者 王穎)
有了緣分,才能心心相惜,才會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取得雙贏。
吳國迪 人拳合一
口述|中國國際能源集團董事局主席 吳國迪
說到“太極”,我的第一反應首先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其次才是道家思想的一種體現形式。我周圍有不少朋友都喜歡太極,且花了心思,去體悟太極思想。但是,要達到鍛煉身體,放松神經的目的,我寧愿做體操。
不過,能夠從一種運動提升到對思考方式的影響,太極,或者說太極文化,我認為不可小覷。
打太極的人,往往追求“人拳合一”,就是指人的心與拳法、套路渾然一體,抱成團,才有取勝的可能。這個方面,與我個人多年經營企業及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講究一個“緣”字,有著高貼合度。
有人說“緣分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我的認識更實際:有了緣分,才能心心相惜,才會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取得雙贏。
在合作中,雙方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有了“緣分”,一些坎也就容易邁過。就好像5年前,我們集團與浙江的一家企業合作。之前的溝通很順利,雙方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恰恰在簽合同的時候,由于一些細節問題難以一致,合作出現了問題。那次合作,光協議就來回傳真了20多次,如果不是大家之前很合拍,合作很可能就此夭折。
緣分以外,誰去做?這就關系到如何選擇合作伙伴的問題。我認為,要能夠克敵制勝、取得成功,強強聯合是關鍵。以我們在江蘇的一家合作伙伴為例,雙方共同開發“合金塑料”相關項目。當然,這個領域可以選擇的合作伙伴非常多,當初為什么會選擇它?除了緣分,主要是看在這個領域,它是不是全亞洲最專業的。這往往是一個“取舍”的過程。
在取舍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兩難的情況。如果拿太極作喻,就是平衡。我首先會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即找到將企業管理、專業技能結合最好的那家企業。也許它的規模不是最大的,但它有潛力能夠在我們的支持下將規模做大,獲得好的收益。
朋友告訴我:“學太極,需要堅強的意志、意念。”這與做企業也是相通的。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是做企業的目的,如何把降低風險與企業發展處理好,需要的是極高的商業智慧。那是簡單的“勝不驕、敗不餒”所無法比擬的。
(采訪|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