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如行云流水、自在隨意,而其內在則蘊含著至剛至猛的千鈞之力。這,就是太極。
太極,傳演至今,已不再僅僅是一項運動,其引申出的“平衡”、“剛柔相濟”、“攻守兼備”、“取舍”等思想、文化,也成為人們揣摩思考的內容。
尤其是在現代商戰和企業管理中,包括太極、釋道儒在內的東方古代哲學思想正漸漸顯現出特有的魅力,迅速成長為與西方管理體系分庭抗禮的一派學術思想。
在東西方文化充分交融、碰撞的今天,我們要怎樣去判斷、去思考其差異、優劣而更好的為我所用?現代商業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結合的最優模式是什么?
很顯然,把握、領會中國傳統哲學的“神”,只會讓我們自身變得更為強大,更為淡定,更加寵辱不驚。
太極思想
《英才》:太極,很中國,但好像每個人對太極的認識、了解又各有差別。你們對太極的理解是怎樣的?
陳錦亞:說到太極,我腦海中首先會閃過的是“雙魚圖”。
我理解的太極,在更多時候,是一個“行動圖”,在背后支撐太極學說的是道家思想。
道,即規律。人對規律只能無限靠近,不可能真正達到。毛澤東有這樣一句話非常深刻:“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用道家的思想解釋這句話就是:無數的經驗積累幫助我們無限靠近“道”,但是我們卻永遠不可能駕馭規律,至多不過是因為無限靠近規律,得以使我們可以避免更多的錯誤。道家所謂的“四兩撥千斤”,也就是“事半功倍”,便是這個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太極起到的就是行動圖的作用。有了這個行動圖,我們“靠近”的過程會容易些。
楊鵬:“太極圖”源遠流長,它以圖的形式揭示了自然、宇宙運行的規律。“太極圖”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說陰陽的相反相成、相互平衡,形成了萬事萬物的秩序、規律。
我們仔細觀察“太極圖”,你會發現它上面的每一個點,都能在相反的一方找到與它相對應的點,有此就有彼,有你就有我。它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公平、公正的世界。
羅安憲:如果把這種思想進一步擴大,廣義來看,就演變成了“太極思想”,比如人們講的“陰陽和諧、平衡”的觀念,都是太極的基本觀念。我們看“太極圖”會發現,陰陽魚是一個環抱的,圓滿的狀態。同時,按照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解釋:“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之間雖不相同,但當一種力量上升的時候,另一種對抗的力量不一定非要加強。一強一弱,推動了“太極圖”的旋轉。“太極圖”應該是在不停地旋轉,不停尋找平衡的動態,而“靜”,只在一瞬間。
《英才》:太極,對我們每個人的現實幫助體現在哪里?
羅安憲:太極強調陰陽之間的關系是和諧、和睦、平衡。太極本身就有一個“和”的意思,圓滿。
由太極到陰陽、再到五行,恰恰是沒有哪個因素是絕對的強,“五行”中五種元素相互依賴、相互矛盾、相互制約。用“相反相成”這個詞,再恰當不過。
陳錦亞:看“太極圖”,為什么會有不間斷的感覺,為什么會感覺陰的間點與陽的間點的交合在不斷轉換?很多時候,對你有利的因素很快就會變成對你不利的因素;而開始對你不利的因素,也同樣會在不經意間變成對你有利的因素。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葆也。”意思就是如果你真的覺得手上有東西,你還不如與人分享。所謂“分享”,不是白給,而是把自己放到其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這可能對你長期發展有幫助。
太極價值
《英才》:這種價值在商業,或者說企業管理上,是如何體現的?
羅安憲: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做人,而不是具體如何做事。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佛家等等,它的價值都恰恰在于“道”,而不在于“術”。當確立了這樣一種心態,你再去做事,就不會拘泥于具體的管理方式,而是追求一種精神層面的價值。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各家學說,都沒有給出具體的指導、管理企業的方法。這些思想只是解決:你應當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應該有一種什么心態,你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胸懷去面對挑戰與困難。只要你能把人做好,做企業一定可以成功。
陳錦亞:理論上講,現代管理學始于西方。但如果從本質上看,其實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在很多地方是相互借鑒,相互排斥的。現代企業管理之父德魯克有這樣一句名言:“說到底,我們的企業管理就在于創新。”
沒錯,一個企業有不斷地創新,才會有不斷地發展,從這個方面來看,不管是老莊思想,不管是太極行動圖,它們都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人類社會必須不斷向前發展。
楊鵬:企業家心中永遠想到這個世界是平等的。
我想強調的是,“公平”其實是一個自然規律,只想到千方百計的去獲取財富,而不是千方百計的用財富去做出貢獻,這就是不平衡,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很多東西是“相反相成”的,因為“相反”所以必然成就。在企業管理時,對外,坦然的面對競爭;對內,要聽取不同的意見。“敵人”、“敵對力量”是永遠存在的,你永遠不可能終結矛盾。
事實也是如此,外部的競爭有助于企業的創新和成長,內部的不同意見有助于企業的管理制度、經營更完善。所以轉過來,企業家要有永遠面對挑戰,永遠面對麻煩的強大心態,因為這就是宇宙規律。
東西對比
《英才》:東西方文化對現代商業的作用,優劣勢分別是什么?
陳錦亞:中國的文化,在管理領域,從來沒有像西方那樣有一套現代管理的方法,但中國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無限的向管理規則靠攏的。
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更注重“制度”。要怎么選擇呢?看你自己的“修行”。例如,EMBA是給你工具,老莊學說是給你思維方法。當然,你不一定非要接受老莊,你也可以接受佛家、法家、儒家等等,但最終說到底,這些都只是思維方法。但如果你能將EMBA學到的工具,加上這種思維方法,做到真正融會貫通,就真的“天下無敵”了。
羅安憲:西方講“二元對立”,講針鋒相對、勢不兩立,有對抗有競爭,這與中國強調“和”,強調“中庸”的文化是不相同的。西方文化強調平等、博愛、自由、權利、競爭等等,而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責任、義務、關愛、奉獻等等。
怎么樣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關鍵看哪種文化、哪種思維方式更適合個人成長、企業發展。
楊鵬:東西方商業哲學都在不斷演變,對“財富”的理解,對“成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和制度,是中國文化中缺少的,同時缺少的還有西方深厚的宗教文化。西方的宗教文化對現代商業的促進非常巨大,馬克思·韋伯就認為獲得財富是個宗教行為,通過財富才能實現他的宗教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