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經歷了世界性的嚴重衰退。2009年更是出現了50年來第一次全球經濟的負增長,包括歐盟在內的大經濟體都衰退嚴重,德國增長為負4.7%,俄羅斯甚至增長為負10.9%。
此輪危機中,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出現了失業率增長,如美國,2010年失業率達到9.8%。在工業化國家中,唯有德國的失業率出現下降。并且,過去一年多,德國股市的增長率也超過了其他的工業化國家。
因此,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放在德國經濟上。
德國國土面積不到中國一個省,只有8200萬人口,但卻是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從來都有自己的哲學。
為什么德國在金融危機期間的表現,包括股市,比其他國家要好呢?我覺得主要有下面幾點原因。
德國的制造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較高。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只有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其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這種特點能夠讓德國的經濟提供有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也是德國經濟發展較穩定,比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更有競爭力的原因。
德國現在仍然是世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出口大國,因為德國的企業有非常好的技術、非常強的創新。德國的出口產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達33.6%,中國是24.5%。
美國的企業治理模式,主要目標是增加股東的價值,德國的企業則不同。德國的《公司法》要求企業的管理層必須照顧好社會的利益、社會的未來和企業的未來,這表明德國的企業會有更加長遠的眼光。我們看到,從2000年開始,英國、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工會成本、勞工組織成本不斷上升,這影響了這些國家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德國的勞工成本,過去十年中保持著平穩的態勢。
德國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其實大部分的德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甚至是家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都有100多年的歷史,規模可能非常小,可這不妨礙他們成為該行業的全球龍頭。像阿迪達斯、寶馬,這些家族企業,他們看問題更長遠,會首先考慮客戶的需要、考慮技術發展、考慮創新、質量,這些價值觀讓他們的產品更有競爭力。這樣的中小企業在德國非常多,他們創造的出口價值非常龐大。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建立了一種特殊的培訓機制,以培養技術工人。這些專業性的工人,是同時在學校和工廠培養的,是通過一種學徒制的模式達到目的。很多國家想效仿這種模式,但是這種模式跟德國的國情和管理層與勞工的和諧的關系密不可分。
德國還有一個非常強的優勢,港口、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指標很好。因為基礎設施是經濟增長的基礎,是財富創造的基礎。
德國進行了很多系統性的結構性的改革。中德兩國有一個共同點,過去十年中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十年前,德國的經濟不是很好,被稱之為歐洲“病夫”,現在,德國通過一系列結構性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改革措施能夠保證經濟的發展,也能夠保證社會的民生、福祉。比如,即使在經濟危機期間,德國的失業率還是呈下降的趨勢。德國還大幅度降低企業所得稅,增加了投資,改造了醫療體系,并且大幅度減少了官僚體系的繁文縟節,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升了德國經濟的競爭力。
(作者系羅蘭貝格咨詢公司創始人,本文根據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