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焦炭期貨正式登陸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據了解,首批焦炭期貨合約共8個,掛牌基準價為2180—2220元/噸。至此,這個醞釀了五年的期貨產品終于完成了蟬蛻。
大連商品交易所李洪江經理告訴《英才》記者,“早于2006年大商所就已經開始醞釀推出焦炭期貨。2008年,才得以正式立項,通過對焦炭現貨的研究,進而研究焦炭期貨產品的可行性、市場結構以及市場發展。”
據4月2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發布的《關于焦炭期貨合約上市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上市初期交易保證金暫定為合約價值的10%,漲跌停板幅度暫定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6%,新合約上市首日漲跌停板幅度為掛盤基準價的8%。合約交易手續費為成交合約金額的萬分之一。每交易日結算后,交易所將公布焦炭期貨合約所有會員當日成交量和持倉量。
低迷了兩年的焦化產業因焦炭期貨掛牌上市迎來了一絲曙光。這是因為,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期貨價格成為了國際貿易的重要參考依據。但是焦化企業能否借此咸魚翻身,改變“兩頭受氣”的局面,短期內卻難卜測。“多了一個市場,能夠減少交易成本,增加交易量,方便交易。但是目前焦炭期貨掛牌能夠做到多大不好說,對一個市場而言,權威性和交易量是非常關鍵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
在一手推動焦炭期貨上市的李洪江看來,市場還是有積極性的。但觀望者要多于實際參與者,“開戶企業也不一定真正去做,就算把戶開了,把錢放進去了,也不一定下單。適應市場需要一個過程。”
期貨鎖定利潤空間
“兩頭受氣”,這是目前焦化企業的真實寫照。“由于原材料煤炭的漲價幅度比較大,焦炭這兩年市場行情波動比較大,焦炭價格受到壓制,焦化企業處于保本微利的狀態。”河北省焦化行業協會秘書長張伯春說。
煤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1年,部分地區主焦煤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幅度較大。2010年2月,山西省柳林地區主焦煤價格為860元/噸。而2011年4月11日,柳林地區主焦煤坑口1200元/噸,較上年同期上漲40%。
但是,焦煤的下游產品焦炭卻并未隨焦煤價格上漲而水漲船高,目前價格維持在1800元/噸左右,而去年同期山西地區二級冶金焦出廠價則在1800-1850元/噸,唐山地區二級冶金焦出廠價略高,為1880元/噸。由此可見,雖然原材料價格有較大幅度上漲,但是焦炭價格卻沒有向上浮動趨勢。焦化廠利潤下降也就可見一斑。
焦炭期貨推出以后,“焦化企業可以通過現貨市場做多,期貨市場做空來保值,以穩定企業利潤。對焦化企業而言,是利好。”在張伯春看來企業可以通過焦炭期貨鎖定利潤。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焦炭期貨的推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焦炭企業。“主要是對焦炭企業利好,可以通過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對鋼鐵行業影響不大,鋼鐵企業套保會選擇螺紋鋼,而不是焦炭,因為不專業,不敢做。”第一證券鋼鐵行業研究院劉冰分析,“一般而言,套期保值不會跨品種,跨品種就不是套保,而是投機了。”不過李洪江認為:“對中小鋼廠而言,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在一片向好聲中,銀河期貨研究中心總經理冉寰則向投資者提出了警示,“大商所推出焦炭期貨,出發點是針對套期保值,轉移企業的擔心。操作時,需要期貨和現貨的同時運作,鎖定利潤和風險。這樣雙邊的操作行為風險很小,且可控。但是投機者往往禁不住誘惑,選擇了單邊操作,風險非常大,這就違背了當初避險工具設置的本意。”
為什么議價能力不足?
焦化行業產能過剩雖緣于利潤追逐,但準入門檻低卻也是其罪魁禍首之一。焦炭生產技術含量比較低,不存在高新技術壁壘,雖然近幾年也設置了環保準入條件,但是總體而言進入門檻不高。“只要有資本,人人都可以做焦炭,這就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投入這個行業。”張伯春說,“相對于鋼鐵廠的投資而言,焦化企業投資是比較少的。約摸兩三億元就可投資一家年產能60萬噸的焦化廠。”
焦化企業產能過剩的直接后果,就是相較于上游煤炭和下游鋼鐵產業,“議價能力不足”,張伯春說。而議價能力不足則是源于焦化行業集中度不高。近年來,焦化行業的上游煤炭和下游鋼鐵產業的集中度都在不斷提升,而焦化行業當中,獨立焦炭企業所占比重比較大,2009年全國3.5億噸焦炭產能中,獨立焦化企業產量就達到了2.2億噸,相對于煤企和鋼廠自身擁有的煉焦廠,獨立焦企的話語權更顯薄弱,抗風險能力也更差。
除此之外,在國際上,作為第一大焦炭生產國的中國,議價能力也較弱。“對中國而言,爭奪鐵礦石定價權是不靠譜的事,但是在焦炭產品上,是有定價底氣的。”林伯強力推中國增強焦炭產業的國際話語權:“焦炭行業,中國作為賣方,產量也一直都很大,但是卻一直沒有定價權。這與行業松散,缺乏資本市場運作有很大關系。”
劍指焦煤期貨
焦煤期貨或將是下一個在大商所上市的工業基礎原料期貨品種。李洪江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透露,“在調研焦炭期貨的可行性時,同時對焦煤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張伯春也持相同觀點,“焦炭先上市之后,焦煤再上市會更好一些。”這是因為,中國雖然煤儲量豐富,但是焦煤儲量相對較少。“三分之一的產量需要進口,國際上影響力不足,推出的成功性就弱。但是先推出焦炭,之后為了焦炭和鋼鐵的保值,再推出焦煤就比較具有優勢了。”
李洪江對焦炭期貨前景比較樂觀。焦炭適合做期貨,首先緣于品種規模足夠大,“3.8億噸的產量,從經濟價值估算,就是7000億元,如果以最高值估算,規模是過萬億的。如果上市,這將是中國單一品種規模最大的品種。”李洪江介紹。
而焦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李洪江看來,這構成了焦炭適合做期貨品種的又一大原因。“焦炭是鋼鐵工業的‘食糧’。”李洪江介紹,目前,中國的鋼鐵行業還是長流程為主,通過高爐鐵礦石煉鐵,進而煉鋼,而不是電爐的廢鋼循環模式。而這種長流程煉鋼模式,高爐生產工藝,就決定了對焦炭的消費量比較大,且會隨著城市化和工業進程而持續高位大規模運行。因此,“我預計這個品種動力很強。”
李洪江解讀市場化程度高對期貨品種而言的重要性是源于“如果標準化程度高,就會使得合約相對簡明清晰,為期貨市場帶來較高的流動性,進而吸引資金,使得資源優化配置。”李洪江解釋,實際上,期貨市場的交易有賴于能夠在提供價值符號的時候,讓投資者有一個最直觀的判斷。
無論是推出焦炭,還是焦煤,對于以農產品期貨為主的大商所而言,都是一個突破。這也是大商所謀求“轉型”的第一步,李洪江介紹,目前,大商所有意通過焦炭、焦煤等產品向能源產品轉型,建立綜合性商品期貨交易所。
對于在焦炭期貨產品上,與上海、深圳交易所是否存在競爭,李洪江說,“不瞞你說,我們之間在很多時候都存在競爭,但在焦炭期貨方面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他認為,這要歸功于監管部門的審批思路。“通常而言,審批上會有一個產品聚集效應。比如大商所推出了大豆期貨,豆粕和豆油期貨也就成為了大商所產品。這有利于在同一個市場內,投資者在產品上下游之間套利和規避風險。”按照這個思路,大商所對未來的焦煤期貨勢在必得。
目前,焦炭期貨制度雛形已經顯現。據了解,焦炭期貨交易制度中,并不是所有焦化企業的套期保值額度均無限度。“套期保值者可以根據實際經營狀態和規模申請套保的額度。只有進入了相關部門定期公布的符合焦化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才能申請套期保值額度,且不受限倉的限制。而對于投機者,是有限倉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