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進入了政策調控嚴厲、市場觀望強烈、交易大幅萎縮的行業冰河期。那么,調控政策期滿后市場將何去何從?房地產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如何?這些混亂預期給市場帶來了更為劇烈的波動,并導致該行業逐步從泡沫初期走向泡沫中期。
目前市場最令人擔憂的,是預期紊亂。這使得地方政府、發展商和購房者均陷入焦慮。就“新國八條”來看,其大部分內容,在以前各次調控政策中已有體現,此次不同之處是信貸政策、限購措施,以及新近試點的房產稅三項。
信貸政策的調整包括對土地儲備、開發貸款、購房貸款的全面收緊,貸款價格明顯提高等。受到該項政策沖擊最大的是地方政策,其次是購房者,然后是發展商。
首先,越是基層政府的財政就越困難,對土地出讓收益的依賴就越高。一些研究顯示,土地出讓收益占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通常在30%-40%,地方可用財力中,“土地財政”是重要內容。
其次,開發商目前的自有資金率高達50%,2010年開發商新購置土地僅4億平米,耗資約1萬億元,信貸收緊促使房地產行業加速洗牌,一些中小發展商可能就此告別房地產行業另謀出路。
第三,購房者運用按揭的比率越來越低,表明白領的首次置業需求、以及改善需求被市場快速擠出。
所以,信貸收緊將導致商品房供求雙向萎縮,商品房價格可能仍居高不下,并招致更嚴厲的后續金融調控。
房產稅目前正在重慶和上海試點。請注意,從房地產稅轉為房產稅的微妙調整,反映出該稅的立法基礎的脆弱。一種涉及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公共決策,在一種不經民眾廣泛參與和討論的情況下,秘密決策和施行,這種改革開放30多年來罕見的行為本身就缺乏程序正義。并且,該調控措施有可能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成為中長期政策。但是,該政策似乎對推動租金價格的明顯上升更加有效,而不是房價的持續下降。可以想見,房產稅帶來的問題,比能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
限購措施目前看來比較有效。基本照顧到了自用、改善和適當投資的需求,遏制了富裕階層對房地產的純粹投機需求,因此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民意基礎,也使得富裕群體被限制在房地產市場之外,如能將限購措施規范內容、覆蓋廣泛,并作為中長期政策實施,其對房地產市場供求的影響必然深遠。若此,估計每年被迫離開市場的購房資金可能在3000億-5000億元。但到目前為止,限購仍是短期措施,即在有限區域和少數城市實施的過渡型措施。
綜合房地產新政的上述三點關鍵新內容,其對供求雙方的影響迥然相反。新政使發展商的行為趨于理性,其開發周期和資金回籠周期拉長,行業增長和利潤率穩中有降;一線城市資金門檻和專業門檻較高的建筑綜合體,以及二三線城市大體量分批次開發的住宅項目受到青睞。與此相較,購房者的行為趨于感性,有調控就地臥倒,調控稍松動立馬沖鋒的特征明顯,例如2010年12月,估計售價漲幅超過10%,同時交易量超過2億平米,令人嘆為觀止。按以往購房者對調控措施的反應模式,2011年7-8月,以及2012年初,如無新的加碼調控,市場有可能數月間巨變。
除調控新政之外,值得關注的另一事項是保障性住房的狂飆突進,它將加速凸顯地方財政的捉襟見肘,在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被規范清理、在銀行信貸不斷收緊、在土地財政舉步維艱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政策最直接沖擊的不是商品房市場,而是地方債務包袱,如果短期內地方發債政策沒有突破,中期內綜合稅制改革沒有啟動,那么保障性住房政策很可能成為用意良好的無本之木。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