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大佬都是一段傳奇。但在“江湖最后一個地產大佬”王健林身上,卻疊加著許多的身影,比如當年那個在甲A球場邊怒目圓睜的綠茵大佬,比如以個人名義捐出10億重建南京金陵大報恩寺的慈善大佬。
而當我們面對面觀察,并試圖解構這位地產大佬的時候,他卻跳出圈外,毫無修飾的告訴我們,萬達根本不需要與其他地產商去爭什么地王的皇冠,“蓋房子,賣房子”的初級模式終將壽寢,地產商并非是“百年萬達”的正印標簽,商業巨艦才是他心中的帝國圖景。
“即使宏觀調控從緊、從緊再從緊,萬達也會是最后一個死掉的房地產企業”、“北京長安街十幾公里的路面上,坐北朝南的民營企業,只有萬達一家”、“能對萬達真正形成競爭態勢的企業,我還沒有看到一個對手。”如此的霸氣外露,是媒體喜歡他的原因,但王健林遠比外界想象中的豐富。
他能長時間滔滔不絕且思維縝密的對答《英才》記者提出的任何問題;不需要特別記憶或者尋章摘句,他能隨時0hytx3h68paEauI5iswsl1RDS78mBz0YBjEivG97XSw=搬出M1、M2指標來分析研判中美兩國的經濟現狀;他能突然拋出美國前總統里根或者西漢賈誼的名言典故,引喻經濟問題和萬達的執行力;也能舉重若輕的以“帥哥靚妹臉上的大瘤子”來調侃自己在萬達發展過程中的決策失誤。
出身行伍的王健林性格直爽,卻對數字敏感、細節偏執。這讓一起與他工作的下屬們頗感壓力,要做好充分準備,反復檢查文件中任何一處數字或者小細節,才敢把文件拿給老板看。這個老板“糊弄”不得,任何紕漏他都可能一眼挑出。也正因為如此,萬達才可能在尤為重視項目預算、成本控制的商業地產中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強勢并不代表王健林不會放軟萬達強硬的身段。
戲稱萬達是行業里最能打官司的公司,拿出222場官司勝出220場的故事,王健林絕非是在炫耀。“贏了官司,丟了人心”,王健林把這個看似是非題的數字當作萬達最重要的一個訓誡,以此反省之后,萬達才有了今天的江湖地位。
在喧囂的地產圈里,王健林既不會用個人秀來批判市場,也不會在某個微妙的時候拋出“什么論”來影響市場,但他從來不乏擁躉。
和他對談地產,會聽到各種數學模型,各種行業數據,以及對政策意圖和市場現象的獨特見解,然后得出市場波動不同程度下所產生的對地產企業的各種影響,再然后是萬達怎么做,怎么應對,再再然后,他會把這些判斷分析不停地灌輸到整個萬達。
一切還只是開始,在王健林心中,萬達最重要的并不是如何戰勝對手、戰勝市場,而是要永續經營。這也是當年他在住宅地產要大火之時,毅然轉型投身現金流更穩定的商業地產開發的根本原因。
王健林說,他不想和李嘉誠、王永慶、邵逸夫一樣,當勞模企業家,百歲高齡還在一線奮斗。而實際上,王健林也在三年前辭去了公司總裁的職務,并且計劃十年左右,從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
但這可不是當年玩累了足球,說退就可以抽身而去的。放下權杖,企業家絕不是只需要勇氣。因為,誰來接過權杖,或者以什么樣的方式傳承權力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前提條件。
當60歲的王石已踏遍群峰,又開始下山游學時,57歲的王健林還緊握權杖,朝七晚九的繪制著他的王朝版圖。對于一個絕對強勢的公司領袖來說,對于一個擁有公司七成多股份的企業家來說,很難有人能夠替而代之,包括有自己想法的兒子。而對于一個龐大的企業來說,這并不見得是什么好事。
這似乎才是王健林的憂慮之處。于是,他下了大本,買地建學院,希望成規模地培養人才,使十年之后的萬達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優秀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