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訪談:中國人壽股份公司董事長楊超、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張懿宸
“十二五”期間央行將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這一大環境下,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銀行業也必須面對升級傳統業務、防控利率風險、提高盈利能力三大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來說,利率市場化并不是洪水猛獸:“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依然依賴傳統的吃利差、追求規模和速度的信貸模式發展,過于注重‘大’,這種模式在當前調結構的宏觀環境下已很難持續,商業銀行應加快轉型,適應環境的變化”,同時他也指出:“在今年,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的趨緊,以及對于銀行的加息及存款準備金率的要求,這些都要求銀行業轉型箭在弦上。”
馬蔚華對《英才》記者說:在目前政府明確通過降低信貸投放來抑制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招行將把經營能力與中間業務的提升放在未來發展的重心。馬蔚華表示,招行在“十二五”期間二次轉型是把招行建設成最大的私人財富管理銀行。
不同于大多數傳統商業銀行把盈利能力的提升放在“十二五”的重心,投資銀行更關注“十二五”期間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與風險,來決定投資策略。
“今年影響經濟比較大的因素是通脹、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與資產價格的攀升。”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張懿宸告訴《英才》記者。
在西方國家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后,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所導致的輸入型通脹與熱錢的問題一直為人們所熱議。
“我國對外匯管制有很明確的控制,進與出都有嚴格的限制,所以熱錢問題包括規模并沒有市場上所形容的那么嚴重。但是資產價格的持續攀升要值得警惕。市場的資金量越來越大,從樓市擠壓出來的資金會使得P E更熱,所以這個傾向也是我們更關注的。”在張懿宸看來,一旦投資過熱的行業出現回調,那么現有的基金將會出現大面積的虧損,對整個PE行業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與銀行業不同,中國的保險業還要繼續在規模上保持增速。作為一個世界500強企業,在“十二五”期間,中國人壽在2015年要實現萬億營收的規模,未來的增長點在哪里?
“對于人壽來說,現在也是在一個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即在主業做強,在壽險與養老險原有業務規模上繼續做大。非保險的核心主業方面,這主要是資產管理和另類投資平臺要加強,利用保監會已經出臺的政策,比如投資不動產,投資股權,還可以投資養老產業等等,這些新的理念,將是未來增長的動力。”中國人壽股份公司董事長楊超對《英才》記者講述的轉變即為“增長”。
另外,按照楊超的設想,中國人壽的未來是打造成大型的綜合性金融集團。
“在非保險核心主業方面,未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我們會控股銀行,這并不是說保險企業看好銀行的利潤,要開銀行賺錢。而是保險業和銀行業結合,可以形成優勢的互補。銀行的優勢是有自己客戶網絡,保險業借助這個網絡優勢可以促進主業銷售的產能。”
與楊超感受不同,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的觸覺更傾向于市場所帶來的變化。
“相比于‘十一五’,我們現在更關注于農村、農業,農村領域保險的發展。”吳焰對《英才》記者介紹,人保在“十一五”期間只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就增長16倍,是農業保險發展以來最快的增長。
據統計,我國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從2006年的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億元。五年來,保險業共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險保障11279億元。這對于保險業來說,不但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對解決“三農”問題,也顯示出優勢。
吳焰將人保“十二五”的發展更加專注轉變發展方式,專注轉向內在的價值創造,提高經營效益。從保費規模,轉向自身的資本實力能夠支撐未來發展,更加強調資本的保障。
對于人保集團來說,2009年完成整體改制,由國有獨資保險集團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在“十二五”,人保未來的目標是推進集團的整體上市。
“目前,人保集團戰略投資者引進工作會在年中敲定,同時人保集團將在今年選擇合適時機正式啟動IPO。”吳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