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成績單上,高盛高華似乎得到的更多是“笑柄”。高盛高華在A股IPO中居然顆粒無收。
此前,2007年,中金公司、瑞銀證券、高盛高華分別占據了承銷保薦費用收入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六名的位置,分別參與了中國石油、中國太保、中國中鐵等大型企業的首發。
“大型投資銀行,像高盛高華這樣的公司,嘴上說客戶至上,但一定在交易上會考慮性價比的,有時候甚至客戶也對這點心知肚明,望而卻步。”一家外資投行的高管解釋說:“缺席的是A股IPO,但高盛從來就不會缺席財富的宴會。”
他所說的是高盛直投部門,這個神秘的,從來不肯向外界透露自己做了神秘投資的“特種部隊”正是高盛、高盛高華在華賺錢的真正法寶。
高盛歷來為人艷羨與指摘的正是他們的集團作戰“直投、融資、上市、交易,一個都不少,只是一旦你登上了高盛的戰車就沒有任何回頭路了。”
這樣的集團作戰可以維持多久呢?
賺錢機器
人們總是忘不了海普瑞(002399),曾以148元的A股最高發行價創下了A股超募倍數的紀錄,使得股東之一的高盛在三年時間里以6000萬投資換取了近90倍的賬面收益。
當然,由于鎖定期的存在,高盛目前還沒有拿到一塊錢的現金,所有收益只是“紙上富貴”。
“別人是搶生意,高盛是早就把生意做到‘嬰兒階段’了。”一家國內券商投行部人士坦陳。
高盛的項目遍地開花,浙江民營企業紅獅控股集團和高盛的合資項目此前獲得商務部批復,高盛在合作過程中上調了入股價格,最終以1.2億美元獲得公司25%股份。
浙江紅獅成立于2002年,目前是浙江單個規模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大型水泥企業之一,已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和熟料產能2000萬噸,總資產51億元,員工5000余人。目前,除了浙江7家子公司之外,旗下公司還分布在江西、云南、四川及福建等地。
據稱,浙江紅獅在2008年的銷售收入約為30億元左右(不含稅)。公司在“十一五”期間的總產能達到3000萬—3500萬噸左右。
高盛總是能拿到最好的項目,賺到最多的錢。
“我們很多人沒有辦法,我們不能又做直投又做投行,又做交易還做研究,所有人都說有防火墻,只是墻永遠是理論和道德上的,沒有一堵真實的墻橫亙在各個部門之間。全憑自覺。”某外資金融機構的人士忿然。
很多人對于高盛投資西部礦業耿耿于懷,但是不得不承認高盛的“聰明”。
2007年7月12日,西部礦業(601168)隆重上市,這是高盛首例A股市上市公司PE股權投資案例。
2006年,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
2007年4月8日,西部礦業召開2006年度股東大會,決議以2006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份總數32,050萬股為基數,以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12股,以法定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3股,以未分配利潤按每10股送紅股35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體股東送股。
轉增和送紅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從3250萬股猛增至19230萬股。
2009年3月5日,西部礦業發布公告,稱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3月3日,Goldman SachsStrategic Investments (Delaware)L.L.C。(下稱Goldman Delaware)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11915萬股股份,所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
該次減持后,高盛仍持有公司股票7315萬股,占總股本的3.0697%。若按減持期間市場均價8.67元計算,高盛累計套現10.3億元。
高盛大規模減持后,“奇跡”發生了,西部礦業股價亦從歷史最高價68.5元最低跌至5.30元。但高盛不為所動,依然持有,其實,高盛持股西部礦業1.923億股的全部投資成本只有9610萬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單單西部礦業5%的股權減持就已全部回收投資,且取得了投資回報高達974.3%的驚人暴利。
同樣的故事不勝枚舉,高盛參股雙匯發展以后,從2003—2008年,雙匯發展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是262.28%和160.46%,但同期其總資產和股權權益僅分別為43.50%和38.47%。
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四年分紅超過利潤的60%,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并報表凈利潤88%和86%。2008年每10股派6元,占凈利潤52%。
中國海王星辰、雷士照明和海普瑞……
想想看,一個上市項目,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議論多,多數情況下保薦人和承銷商都是由一家券商機構擔當。除了保薦收入外,承銷商的承銷費用多為承銷金額的一定比例,通常是1.5%—3%之間。而僅僅對西部礦業的部分股權套現就已經遠遠超過了上市費用。
直接投資賺得盆滿缽盈,誰還在乎那個無法控制的A股IPO呢?
這當中,高盛對中國平安的投資,高盛自1994年進入,2006年賣出,前后持續了13年。
從2003年至今的7年時間里,高盛在中國內地直接股權投資的項目超過20個。
成為高盛的“公司”
一旦你成為了高盛的“公司”,這時候高盛的投資銀行家會站在公司的角度開展咨詢的業務。他們向公司推薦或建議并購的適當候選人,就企業資本結構調整,股票回購,以及其他形式的資本重組提出寶貴的建議,當然,一般只要是參與了高盛的直接投資項目的公司,高盛還會幫你開拓海外市場、尋找合資伙伴、招納最優秀的管理人員,一句話,“保姆式”的投資保障。
比如對吉利汽車的投資就是很好的詮釋。
高盛在給吉利做100天計劃時,對它的海外銷售、采購業務,在發展戰略上如何在中國或海外市場完成布局,還有資金使用方面應該如何效益最大化提出了很多建議,這些對公司未來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而且被高盛投資的公司后期的股價也會隨著“高盛溢價”而得到青睞。而此時最為外界詬病的還有一點就是對投資公司的市場“照顧”,如果這家公司已經上市了,那么對它的評價一般都會比較好,比如高盛高華運作的寧波銀行,盡管撰寫報告,為公司股東們分析和解釋為什么別家在收購要約中開出的收購出價合理或不合理等。
高盛也深知直接投資的“妙處”,所以,盡管遭遇了去年的暴風驟雨式的調查,高盛依然對直接投資“不棄不離”。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