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中,高送轉題材多年來一直是每年“固定檔”的炒點。而在今年,伴隨著年報的逐步亮相,高送轉題材忽然俯拾皆是,比例也是大到令人瞠目,像已更名為梅花集團的五洲明珠(600873.SH)推出了10轉16.861派5的方案,被稱為A股史上“最給力分配”。
截至3月1日前,共有195家公司披露年報,雖然數量占比不足上市公司總數的10%,但推出10送轉10(含高于)分配預案的公司已有37家,再加上“早產”的分配計劃,數量已經超過上一年度。
有兩種現象頗讓人玩味:一是在這些公司中,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占據了八成以上,顯性特征是總股本低于5億股,股價一般高于30元;另一個則是這些高送轉方案并不完全伴隨著業績的釋放。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在已經公布高送轉預案的公司中,凈利潤增幅在100%以上的只占17%,超過50%的也只占41%,更多的是小幅增長,其中華平股份(300074.S Z)、金通靈(300091. S Z)股本擴張1.5倍,凈利增幅只有10%,甚至還有3家凈利下滑的公司也在趕著高送轉的時髦,這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對于高比例擴張股本,公司官方的說法五花八門:或讓注冊資本滿足更高監管要求、或履行重組承諾、或回報股東、或擴大發展規模等等。實際上,大部分公司在推高送轉時給出的理由多少有些牽強。
那么這一輪高送轉潮背后的玄機是什么呢?高送轉之后,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利益雙贏,還是上市公司挖下的一個個股本擴張的黑洞呢?
創業板高送轉的主力軍
《英才》:在往年,年報披露期顯示高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今年卻是滿地開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施光耀:我們剛好統計了一組數據,到3月14日為止,上市公司公布年報有分紅預案的一共293家,其中有送轉方案的141家,占到了48.1%,其中10送10以上的(不含10送10),一共12家,有3家是上海市場的,有9家是創業板公司的。這種高送轉的公司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創業板公司成為今年高送轉公司的主力軍,有幾種原因:業績好,成長快;原有的股本規模小,創業板公司大部分只有2000萬-4000萬的股本,這會制約今后股本運作的彈性;還有就是資本市場歷來對于高送轉有獨特的偏好。非創業板公司主要是經營業績和成長性好的公司,業績的成長支撐股本的增長,這是可以理解的。
李大霄:股票的送股和轉股就像一個蘋果,切開兩瓣或者三瓣,但還是一個蘋果。上市公司以前比較吝嗇地送轉,今年為什么從“鐵公雞”變成了“賣大包”?這和上市公司想做高股價有一定的關系,就是想讓上市公司表現好一些,因為切一個蘋果會讓人誤以為是變成了兩個蘋果。也可能是為了套現,比如一個5元的公司,切開兩瓣以后就變成2.5元了,就讓投資者覺得2.5比5元便宜,這樣就好賣一些。
李斌:這和創業板、中小板這一兩年新發數量眾多有關,一般而言小盤股剛上市比較容易出現高送轉,集中出現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股本偏小,每股凈資產就會偏高,通過送轉可以攤薄股本。攤薄的好處就是擴大流通盤,小盤股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流通盤過小,導致流動性容易出現問題,送轉之后流動性問題就會比較好解決。另外,去年也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炒作比較兇,絕對股價偏高,往下調整后,會使操作上比較容易。從以往的經驗看,這樣就會出現高送轉的現象。
炒作資源 不具備稀缺性
《英才》:我們看到在這些公司中,有的業績并不好但也推出了高送轉方案,如何來解讀這一現象?
施光耀:我們發現今年在60家高比例送轉公司中間,有14家公司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下,這些公司中有一些有一個共性,就是過去一年里都不同規模地實施過增發。一般增發后戰略投資者需要退出,這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價格,而高送轉題材有助于價格的推高。至于此次高送轉方案是不是作為退出的手段來推出,需要后期的觀察。
《英才》:往年,具有高送轉方案的個股基本都經歷了大幅炒作,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樣受炒作的上市公司為數并不多,甚至有的公司股價在方案推出后反而下跌了,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大霄:這是因為有的投資人弄清楚了一個蘋果切開兩半還是一個蘋果,有的公司高送轉后,利潤的增長、主營收入的增長跟不上股本擴張的速度,純粹就是玩數據游戲,這種公司的增長潛力是有限的。再有就是有部分股票價格虛高,現在是高估與低估并存。
李斌:因為今年有高送轉題材的股票太多了,炒作資源不具備稀缺性了;另外,高送轉題材的股票都集中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上,但2010年它們已經漲得比較厲害了,在這樣已經很高的價值平臺上再去炒作,空間就已經受到限制了,今年的一個投資邏輯還是會限制總體估值水平的。
《英才》:從歷史上看,高送轉之后的股票基本運行趨勢是怎樣的?
施光耀:回顧中國股市20年,有一些公司的確是因為連續的高送轉,使一家績優公司變成了垃圾公司,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因為我們是不能縮股的,業績好的時候股本擴張,業績不好的時候不能縮減。如果上市公司不是為整體發展的戰略需要,而是為某些其他的需要實施了這種方案,后遺癥是非常嚴重的。
李大霄:后市的表現主要是根據蘋果的好與不好來做出表現,比如說萬科,不斷地切,但這些年也不斷在發展,還是一個好蘋果。而有的高送轉的目的只是為了套現,那當然以后不會有好的表現了。
真假價值如何甄別
《英才》:從現在分析來看,這種高送轉后面隱藏著諸多的玄機,有的的確在玩一場數字游戲,對于投資者而言,如何來甄別這些公司?
李大霄:第一是判斷這個蘋果值不值這個價,如果不值,那切開多少瓣還是這個蘋果。如果本身這個蘋果是低估的,是物超所值的,那切開兩半還是值得的。所以,我們要以價值來判斷,而不是以切多少刀來判斷。
李斌:實際上,送轉股票理論上并不會給股東帶來超額收益,關鍵還是看業績增長和公司基本面的情況。如果業績增長能夠不斷抵消掉攤薄的速度,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品種,比如一個股票是每股收益1元,送轉攤薄后變成了0.5元,但如果增長速度非常快,經過一年的業績增長,每股收益又變成了1元。這樣的公司當然是最完美的,例子就是像蘇寧電器(002024.S Z),不斷送轉融資之后,它的增長并沒有被攤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