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居住過中國的學界泰斗、一代宗師,他師從愛因斯坦,楊振寧是他的學生;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大多是他的門生;他門下九代弟子,個個成名。他的名字叫周培源(1902-1993)。人文大師薈萃的燕南園里,他是為數寥寥的數理大師之一。
周培源是江蘇宜興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父親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親馮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1919年,他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中等科。1924年,由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同年秋天,由于他成績優秀,被清華學校派送去美國繼續完成大學課程,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系二年級學習,他用三年半的時間拿下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1929年回國,27歲便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物理教授。
1936年至1937年,根據清華大學休假規定,周培源再赴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其間他參加了愛因斯坦教授親自領導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并從事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美國國內急需科技人員,周培源一家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請,給予全家永久居留權,周培源對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滿回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7月底,平津淪陷,8月,侵華日軍開進了清華園。周培源受校長梅貽奇之托,安排學校南遷,曾先后任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在這期間,他抱著科學家應為反戰服務,以科學拯救祖國危亡的志向,毅然轉向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抗戰勝利后,1947年4月周培源回到北平,繼續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周培源轉任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此后還相繼擔任過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黨委副書記。這期間,他在燕南園56號居住了30余年。
周培源是一個視科學為生命的人,被譽為世界當代流體力學的“四位巨人”之一,在廣義相對論和湍流理論上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1949年后,太多的政務活動占去了他的時間和精力。北大曾有這樣的一句話:“周先生是科學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科學家。”
此外,周培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教授生涯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楊振寧是他的學生;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大多是他的門生;他門下九代弟子,個個成名,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國際知名科學家。
撇開這些頭銜聲名,周培源其實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的趣聞軼事流傳甚多。當初他在同學家做客時,案頭一位美麗女子的照片打動了他的心,所幸這并非同學的妻子,而是同學妻子的好友,在同學的撮合下,二人相見,最后締結良緣。當年,這對青年伉儷雙雙出入清華,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數十年后,曹禺還對周的女兒說:“當年,你的媽媽可真是個美人,你爸爸也真叫瀟灑。那時,只要他們出門,我們這些青年學生就追著看。”
另一則趣事源于周培源在昆明西南聯大執教之時。他買了一匹棗紅大馬,每天先牽馬帶著兩個女兒上小學,自己再騎馬去聯大,馳騁于山村與校舍之間,被同事和學生們戲稱為“周大將軍”。如此“單騎走聯大”,成為當年昆明一景。
1948年局勢動蕩,為防止流氓地痞到清華園趁火打劫,周培源每晚必帶隊組織師生,親自背著獵槍在校園中巡邏,他的鄰居林徽因得知后笑道:“典型的周公!除了他,這還能是誰?”
周培源在清華園中的故居新林院9號,保存也尚完好,緊鄰的8號院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清華新林院同燕南園一樣,也是名師聚集的地方,只是風格不同,雖一樣有花草葳蕤,翠竹斜倚,但宿舍儼然。道路齊整,相較燕南園之灑脫無羈,正如數學矩陣之于文學隨筆。9號院的門前,有翠竹繁枝相連而形成一條綠色拱頂小廊,地磚上花葉零落,直鋪向屋前的綠柵欄門。屋舍還是舊時的紅磚和淺灰瓦,老柳樹遮著頂上方形的煙囪。
來到北大后,周培源住進燕南園56號。那時候,院中遍植櫻花,春來似云帛似錦,人稱“周家花園”。
在“文革”時期,周培源因與北大的風云人物,“亂世狂女”聶元梓觀點不同而飽受攻擊。已滿頭白發的他在各種大字報和會議上竟被人稱作“周白毛”。校園中的“反聶派”為了壯大聲勢,竭力推舉“中央重點保護對象”周培源作為抗衡領軍人物。幾次推托后,他終于出任了反聶的“井岡山兵團”第一核心組組長,被人們戲稱為“寨主”。季羨林在后來的《牛棚雜憶》中敘述了這一段經歷,季當年“拼著老命”上了“井岡山”,結果被抓入牛棚,“小嘍啰”尚且如此,“寨主”的危險就更大了。聶元梓組織專案組羅織罪名,甚至企圖綁架周培源,周的夫人、女兒也被毆打。周恩來聞訊后立即嚴厲批評了聶元梓,并讓周培源退出群眾組織。
后來,周培源回憶那一段北大經歷是說道:“聶元梓是以極左反‘左’。”
1980年,周培源全家搬離了56號。1993年,這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以91歲高齡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