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助倒”民間借貸,是指專門從事幫助農戶在金融機構中實現“倒貸”的民間短期借貸行為。最近,我們對黑龍江省雞西、大興安嶺、雙鴨山、鶴崗、齊齊哈爾等五市地調查顯示,“助倒”民間借貸異常活躍,呈現出規模大、增長快、時間短、利率高等特點,在掩蓋農貸資產質量、增加農民負擔、滋生農村經濟金融犯罪、影響農村穩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應引起有關各方高度重視。
“助倒”民間借貸產生的背景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普遍實現“一次核定、隨還隨貸、周轉使用”的農貸經營管理方式,致使以“還舊借新”為表現形式的農民“倒貸”行為較為普遍。由于存在約期沖突、周轉時間不足等問題,一度作為主要“倒貸”方式的“組內倒貸”與“組間倒貸”難以為繼。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后,“倒貸”方式又增加了“行間倒貸”。但是,由于金融機構辦理貸款的條件、手續等相對規范,令許多農戶在貸款約期迫近時,不能馬上籌到償貸的資金。于是,就有人發現了這個商機,開設了專為“倒貸”提供資金的民間借貸——“助倒”民間借貸(見圖1),為急需“倒貸”資金的農戶高息提供從償貸到再貸這段時間的“過渡”或“周轉”資金,在為金融機構和農民解決“共同困難”的同時,獲取高額回報。
“助倒”民間借貸活躍期主要發生在每年的10月中旬到次年元旦前后農貸回收旺季。主要原因,一是與糧食銷售周期相關。一般農貸還款約期在10~11月間,而糧食銷售多在來年1~3月間。農民為如期還貸,通過“助倒”民間借貸實現過渡;二是與金融機構貸款審批程序相關。如農村信用社規定,當年貸款本息必須按期結清,還清10日后,可重新發放貸款。農戶通過“助倒”民間借貸實現“還舊借新”。
“助倒”民間借貸的特點
“助倒”民間借貸數量大、增長快、時間短、利率高。據調查,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雞西、大興安嶺、雙鴨山、鶴崗、齊齊哈爾等五市地累計發放“助倒”民間借貸金額45891萬元,其中2010年發放28526萬元,比2009年增長82.9%。“被助倒”農戶最低為0.2萬元,最高則達40萬元,平均“倒貸”1.5萬元。“助倒”借貸約期少則半個月,多則1~2個月。“助倒”借貸一般執行月利率,最低2%,一般為3%,個別甚至達到4.5%。“助倒”借貸手續簡單,或簽訂簡單協議或找一個擔保人擔保,一般多以雙方簽字的借據為主。以2010年的借貸利率水平估算,“助倒”借貸平均每筆收益約900元,全省“助倒”放貸人年總收益可達2000萬元左右。
“助倒”民間放貸經營人多以當地富裕農戶為主。調查顯示,農村“助倒”民間放貸人的群體結構,以當地富裕農戶、村委會成員以及從當地農村轉型的城市居民為主。“助倒”民間放貸人的資金狀況一般比較充裕,有的以單戶形式發放,有的以資金入股組成放貸聯盟,統一經營。如雙鴨山市饒河、寶清、友誼三縣“助倒”民間放貸人,主要是當地富裕大戶、部分商戶或私營業主。他們一方面將手中閑置資金用來放貸,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以高出銀行4~6倍的利息發放“助倒”借款。一般來說,1萬元可實現每月為200~300元的利差,最高可達450元。
“助倒”民間放貸資金來源以金融機構貸款為主。“助倒”民間放貸資金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有資金;二是金融機構貸款。據調查,“助倒”民間借貸資金的70%左右來源于金融機構貸款,僅有30%左右是來源于自籌資金。例如,雞西密山市二人班鄉的“助倒”民間放貸人已經公開開辦“助倒”業務。他們由兩三戶農民組成,周轉資金200多萬元,除自有資金外,貸款160余萬元,民間融資數10萬元,可以同時為幾十戶農民“倒貸”提供“過渡”資金支持。
“助倒”民間借貸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加劇信貸資產質量和農戶信用隱性惡化。“倒貸”農戶在貸款到期后,以“助倒”高利貸資金歸還農貸。這可能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掩蓋了放貸銀行資產質量和效益地真實性核算。其次,當“金融機構——農戶—— ‘助倒’民間放貸人”循環鏈條發生資金鏈斷裂時,銀行資產必然遭受損失。再次,在農戶償還“助倒”高利貸時,若無力以自有資產歸還,則可能再次依賴銀行貸款或者“助倒”資金,其真實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也被掩蓋。一些基層農信社在“助貸”民間借貸的推動下,把“助貸”作為消化不良貸款的手段之一,造成信貸資金的虛假良性循環,粉飾涉農金融機構真實效益。例如,某縣涉農金融機構2010年前11個月利潤為144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近2倍,若剔除資產質量被掩蓋的因素外,其盈利水平將大打折扣。
農戶貸款負擔加重,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影響。農戶通過“助貸”實現了“以貸還貸”,盡管能解燃眉之急,但同時背負更重的債務。而“倒貸”農戶一般經濟狀況相對較差,這更加劇了其生產、生活負擔,弱化國家惠農政策效果,使農民增收難上加難。以農戶“助貸”2萬元為例,月利率按3%計,再加上支付約10%年利率的銀行貸款利息,“助貸”累計成本為2600元左右。這使農戶貸款負擔大幅加重,直接影響了其正常生產與生活。
“助倒”民間借貸易誘發農村金融經濟犯罪。由于“助倒”資金70%源于銀行貸款,且銀行貸款年利率(可按10%計算)與“助倒”年化利率(可按36%計算)相差近4倍,因而其利潤空間巨大。高額利差之下,極易誘發銀行個別信貸人員與“助貸”戶“合作”,冒名貸款、多頭貸款、擅自改變貸款用途等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助長農村金融機構信貸人員“權力尋租”和“金融腐敗”。另外,“助倒”還易催發“助貸”戶以較高利率吸收公眾存款,導致非法融資等金融犯罪。
“助倒”潛存不安定因素,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助倒”民間借貸一般具有期限短、利率高、流通快、發放人員為社會強勢群體等特點,因而當“倒貸”農戶不能及時償還時,部分放貸人員會采用威逼、暴力等違法行為進行討還。“倒貸”農戶在無奈之時還可能舉家外逃躲債,這種不安定因素直接影響了地區社會穩定。此外,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助倒”民間放貸機構為一些在賭博中輸掉貸款的農民完成“倒貸”的現象,這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維護農村穩定尤為不利。
政策建議
加快規范民間借貸立法進程。盡快修改、完善《貸款通則》等規范民間借貸發展的法律法規,明確從事民間借貸的范圍和準入條件,對民間借貸利率水平、資金用途等進行嚴格規范,以立法形式推動民間借貸規范、有序發展。
健全農村民間借貸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農村民間借貸監測體系,定期采集和重點監測民間借貸資金來源、資金投向、利率變動、區域分布等情況,及時掌握民間金融交易的規模和發展動向。同時,銀行監管和其他相關部門應在監測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嚴厲打擊非法“助倒”行為。
引導涉農金融機構農貸合理約期。涉農金融機構要從實際出發,將農貸約期由糧食上市前(初)期延長至糧食銷售中后期,使得貸款投放、回收與農業生產周期同步化。同時,在集中收貸過程中保留適度的“不貸期”, 杜絕“邊收邊貸”,以供金融機構和農民對來年生產經營進行認真規劃,調整授信額度,從而使農民珍惜貸款、有計劃地使用貸款。
加強對農民信用風險的宣傳教育。通過“信用知識進農村”等活動,增強廣大農戶對信用相關政策、法規地了解,提高信用風險識別能力,自覺抵制高息集資。通過控制盲目投放、逐步收縮投放規模、適度增加清收力度等措施,逐步改善農民理財與消費觀念,促進農民有計劃性使用資金觀念的形成,鼓勵農民勤勞致富。
加快建設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涉農金融機構通過個人征信系統查詢農戶個人信用,把好審核關,遏制一個農戶在多家金融機構超償貸能力貸款,或者一個農戶的不同家庭成員通過參加不同的聯保組多次貸款,從源頭上制止“倒貸”,并打擊“助倒”行為。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