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結算時沃爾瑪在我們上一年的貨款中扣除了很多費用,不少是我們以前根本沒聽過的,這還不算,在談新一年合同時,沃爾瑪提出的進場費比往年翻了好幾倍,商品扣點也是提升了20%,我們實在無法接受!」
從事食品供應行業多年的王先生,談起今年與沃爾瑪的供貨合同,不由得有幾分激動。因為以往最令他「咬牙切齒」的是以各類收費為盈利來源的家樂福,而現如今以「低進價、低售價」來賺錢的沃爾瑪,竟然也打起了供應商的主意,收費大幅上漲。
一直以來,零售渠道商與供應商(以下簡稱「零供」)之間就矛盾不斷,近年來,在不可避免的通脹時代背景下,人力、房租、水電、營運等方面的成本不斷上升,處於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零售商,毫無疑問會將一部分成本轉嫁給供應商,加之跑馬圈地的卡位帶來的管理缺位,造成零供矛盾愈演愈烈。不久前曝出的家樂福下架康師傅、卡夫與聯華收費之爭等,都說明了緊繃的利益鏈條和零供雙方日益嚴峻的盈利壓力。
為此,即將正式頒佈的「零售商、供應商商品購銷合同規範」,重點將從哪些關鍵結點進行整肅,能否澆滅零供矛盾不斷燃起的連連烽火?互為對手的零供雙方,如何做強自己,在博弈中搶占先機?
渠道收費猛於虎
零售商收費到底有多少種?這一刀砍下,為何讓大多數供應商感覺很受傷?
「即使毛利達到38%,淨利潤要保住1%、2%都很難!」上海國福龍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惠德深有感觸,「38%的毛利中,賣場合約、年度獎金、新店贊助金等占13%,推銷費用,包括集中陳列費、促銷人員的工資、管理費等占12%,配送費用6%,另有員工薪水及廣告宣傳費等,剩下的利潤空間少得可憐!」
北京代理商聯盟代表姚文華介紹,超市費用包括兩塊,一塊是前臺費用,也就是合同中規定的扣點。扣點根據商品的銷售情況來定,銷量好,供應商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就會提升;銷售不好,意味著零售商分成很低,供應商在新一年的談判中會遭到壓榨。另一塊是後臺費用,在合同中沒有規定,或者只是模糊界定,主要有開戶費、新品進場費、新店開張費、老店翻新費、節慶費、周年費、年度促銷費、新店讓利費、DM海報費、堆頭費等24項,種類繁多,數額不等。
除了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更讓供應商痛恨的是商業賄賂。採購權的分散極易滋生商業賄賂,如果不滿足對方的需求,便會在銷售中受到各種責難。不怕收錢,就怕不按商業規則來辦,零供關係中的「潛規則」讓許多供應商非常受傷。
一些零售商規定,不給促銷費或者不按促銷標準陳列商品,就不讓供應商促銷,於是供應商不得不賄賂對方了事,一些供應商對此極其反感,因為他們跟不同的採購人員談判要付不同的費用,而一旦採購變動,他們就不得不重新談判,重新付費。「家樂福最黑。」一位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超市供應商稱,他與家樂福的2009年合同扣點數(銷售返點)為15%,2010年,該數據變為了21%,這幾乎是食品行業合同扣點的最高額度,他預估2011年,該數據不會出現大的變動。
以往除了可口可樂和寶潔這類絕對強勢的供應商,大多數供應商都處於弱勢地位,當零供矛盾發生時,往往以供應商妥協收場。但如今隨著部分供應商的市場占有率提升,銷售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甚至自身直銷能力的增強,部分供應商變得越來越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勇於為了捍衛利潤底線而拼死一搏,就此,零供矛盾的導火索被一次次點燃。
新規糾偏零供亂收費
亂象頻發,相關部門終於出手干預。
2011年2月17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商務部正會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起草制定「零售商、供應商商品購銷合同規範」,把一些涉及扣點、收費、賬期、損耗、風險管理等多項零供矛盾中的敏感問題明確化和規範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收費問題,收費包括很多種類,比如進場費、理貨費等,這次制定的規範中不是絕對不允許收費,而是制定一個合理的收費標準,哪些應該收費,哪些收費應該取消,簡單來說是對不合理收費的一種約束。近期該規範就會正式出臺,屆時對整個零售業會有很大影響。」
零供關係錯綜複雜,為何商務部這次整治從合同入手呢?
「合同是零供雙方合作的起點,也是容易產生糾紛的焦點」,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業內沒有一個規範的合同樣本,各家超市出具的合同樣本五花八門,在一些行業術語和關鍵語言表述方面沒有統一標準,合同執行過程中容易引發糾紛。因此,商務部希望通過協會制定一套標準化、統一的合同樣本,在業內進行推廣和執行。
「這種規範具有實際意義。舉例來說,常見的合同條款中賬期為『月結45天』一項,按照供應商的理解,應該是供應商送貨45天后零售商打款;但按照零售商的解釋,送貨45天后零售商才開始向供應商索要發票,準備結算,兩者的時間往往要相差一倍,這給供應商的財務資金流轉帶來很大的壓力。」北京頂點商貿中心董事長劉培軍認為,對關鍵的術語進行標準統一,有利於減少雙方的摩擦。
多管齊下 爭取主動
新政出臺,渠道真的能甩掉繁冗的一道道收費關卡,成為一條便捷的「短路」嗎?
「假如新規範能夠對此進行嚴格約束,對供應商尤其是中小型供應商會十分有利,但定價權還在零售商手中,假如零售商通過壓低進價變相壓榨,則供應商的利潤依舊會受到影響。」一位長期經營食品的供應商坦言。同時,新規範的執行力度和法律效力也是重要因素,假如沒有強制執行規定或沒有違規後的嚴重處罰措施,監管沒有落實,一些強勢零售商還會故伎重施。
當下供應商普遍遭遇盤剝,儘管有著「大陸製造業發達、服務業落後,渠道資源有限、商品資源無限,零供關係失衡,渠道強勢為王」的時代背景,但是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供應商也應該審時度勢,靈活應對,爭取主動。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維華指出,作為產品供應方的企業,應該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商業模式。比如特許經營,企業可以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設計自有的包裝、價格、規格等,然後以經銷的方式進入更廣的渠道,除了直營、加盟之外,還可以有合夥店、合資店等多種形式;實體店和虛擬網店相結合;把生產、加工、銷售、售後服務等價值鏈予以重新分配與整合,在同一個品牌之下與自己的連鎖經營或特許經營渠道網絡遙相呼應,相輔相成;還可以在區域市場開發中,把特許權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來實施代理,從而可以更好地發揮區域加盟商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