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14日,隨著大陸「兩會」拉下帷幕,「兩會」中的熱點話題「十二五」規劃也正式確定下來。這個直接關乎臺商在大陸發展的規劃定調後,未來5年臺商應該如何發力?
「十二五」規劃草案在出席2011年大陸「兩會」的代表委員中引發熱議,而臺籍政協委員最關注的,是新的五年規劃能給臺灣經濟帶來多大利好,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多大推力。
兩岸共同發展是最大的利好
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委員紀斌,熟練地列出了一系列數據,來說明ECFA的簽訂並實施讓兩岸經濟合作更加熱絡,而這僅僅是兩岸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的一個開始:2010年兩岸的貿易額累計是1453.7億美元,創了歷史新高;同期大陸批準了臺商投資專案3072個,同比上升了20%以上。陸資赴臺大概47家,金額是1.37億美元……
「最近臺灣很多媒體也都在報導,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對臺灣意味著什麼,是不是能夠給臺灣經濟帶來更多的機遇,我的看法是,『十二五』會給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機遇。」
紀斌認為,「十二五」期間,大陸將在工業化、城市化、區域協調發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包括改善民生等方面邁出新步伐,而臺灣在城鄉一體化、城市管理、健保制度等方面的經驗,大陸都可以學習借鑒。
同時,在新能源產業、生物科技、新一代的資訊技術,特別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兩岸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十二五』規劃,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紀斌說。
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就是「十二五」規劃帶給臺灣經濟最大的利好。
借力「十二五」 臺商瞄準大陸內需市場
大陸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在10月18日通過後,臺商早已經開始積極籌劃,全力爭取「十二五」商機。
廈門鋼宇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鑒育說,「『十二五』大陸是以調結構、促進國內市場為主,更多關注環保高科技這一塊。」根據他的觀察,擴大內需將成為大陸未來五年的首要任務,這個大市場,對包括臺商在內的眾多商家來說,都是一大好機會。
臺灣市場分析師指出,「十二五」規劃僅發展太陽能、智能電錶、節能建築等產業,就有望10年投入5萬億元人民幣,由此帶動的商機及「消費大餅」將十分驚人。
而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葉惠德(左圖)的龍鳳集團便是從中「嘗到甜頭」的臺企之一。從1992年登陸大陸市場,龍鳳水餃就注重品牌塑造,依託大陸市場不斷壯大。2010年,單是一個端午節就買了7000萬個粽子,「抵得上臺灣一個食品公司一年的營業額」。不僅如此,他還把目光瞄向了服務業,開拓其團體伙食市場,同時投資惠鴻光電、綠陽光電,開發生態水毯、薄膜太陽能等高科技產品。
瞄準服務業的還有臺企象王洗衣連鎖。該公司董事長黃進能(左圖)表示,正是看中了大陸市場,象王即將借助大陸優惠政策,推出面向每個社區的便民服務中心工程,除了洗衣,裏邊還將有網購、水電煤費用結算等全方位功能,在幫助低收入人群的同時,致力讓現代服務業走進社區,開拓內銷市場。
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董事長王志剛表示,大陸「十二五」計畫的推出,是臺商發展的大好時機。「十二五」期間,大陸將致力於把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由外需轉內需,城鎮化的發展成為趨勢,由過去的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勞力密集型向高科技、第三產業傾斜。他強調,臺灣在發展低碳和海洋藍色經濟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臺灣的LED產業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建立了完整的LED上中下遊產業鏈。目前,臺灣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LED生產地,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產值位居世界第二;臺灣四周環海,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兩岸可以優勢互補,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