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牛肉的市場,自然不乏搶食者。」
最近一兩年來,臺灣連鎖業在大陸的快速發展,可用一句話概括:「快速搶灘占市場,各出奇招謀出頭」。
不管是西元2000年以前捷足先登搶灘的臺灣連鎖業,還是2005年後的陸續跟進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首先占領經濟發達地區,並以快速擴張的方式搶占地盤。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搶灘登陸20年的臺灣連鎖業,正在各司各法自我壯大,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太多事情需要謀劃——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方式改善、地域規劃出新、產業鏈整合求變……
又所謂「道不同,不與為謀」,臺灣連鎖業除了各自打拼奮鬥外,也不乏形形色色的各類加盟連鎖團體,正在成為臺灣連鎖業共謀出頭的平臺——組拳出擊擴大話語權、抱團出頭獲得更多談判籌碼、橫縱連合的品牌間相互合作……這些組織巧妙地把連鎖的餅做大,在幫助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自然也能分享到市場做大的紅利,謀劃整合更多資源,上演連鎖新戲碼。
未來五年,有ECFA相挺,有大陸「十二五」加持,有大陸13億人口內需市場鋪底,臺灣連鎖業無不摩拳擦掌,齊齊謀出頭、爭先機,新一輪連鎖業擴張高潮正在全面啟動!
臺灣連鎖品牌上世紀90年代陸續進入大陸,歷經20年的發展,已經占據大陸連鎖行業半壁江山。伴隨著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以及「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和實施,大陸內需市場逐步升溫,振興第三產業的政策陸續出臺。
如何在新一輪的產業競賽中搶占先機、創造效益,成為臺灣連鎖業者當下的最大關注。2011年3月2日的「兩岸連鎖業CEO峰會」(下圖),業者、專家濟濟一堂,既梳理20年登陸歷程,也解讀新經濟形勢下連鎖業發展趨勢,是典型的「謀求強強聯手、抱團謀出頭的」現實操練。
多元細分 臺灣連鎖業長驅直入
在大陸20多年的發展,臺灣連鎖業一路走來,從無到有,自小變大,由弱漸強,呈現出清晰的發展脈絡。特別是在大陸企業對連鎖認識尚未完全建立前,臺灣的連鎖業可謂是長驅直入。
起步階段(西元2000年以前)的臺灣連鎖業大致以食品、餐飲為主,在保證貨品品質之外,重包裝、重形象、重服務是臺灣連鎖業很重要的特質。這批先行者大多發展不錯,搭上了上海、北京等幾個大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快車。市場的需求、消費力的提升,讓早期的連鎖業者賺到笑顏逐開,以石頭記、元祖、仙蹤林、上島咖啡等為代表的一些連鎖品牌,很早就在大陸安營紮寨、旗開得勝,贏得了很多市場和聲譽。
在先行者的探足取得傲人成績後,一方面是連鎖企業內部發生「裂變」,由一個品牌變成幾個品牌,如兩岸咖啡、老樹咖啡等,幾乎都是從上島「裂變」而來的,緊接著,當捷足先登者「賺到」後,有更多的臺灣連鎖品牌也開始來到大陸,像吉的堡、喜年來、永和豆漿、寶島眼鏡、歐迪芬、曼都等。第二波發展的連鎖品牌更加多元化,大有群雄並起之勢。這些優秀品牌在大陸的市場上以快速跑馬圈地為標誌,比如上島咖啡,在2000年時就有三、四百家店面,如今遍及大陸七、八十個城市,約700多家店。
2005年以後,隨著大陸「西部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二三線城市、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市場成為眾多連鎖品牌市場開發的重點。2006年後,臺商連鎖企業加速邁進西部、華北、內陸地區,以及二三線城市等目標市場。永和豆漿、象王洗衣、達芙妮等知名品牌乘勢進軍,向廣袤大陸的縱深挺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以上海為大本營的花之林茶館,此時也開始轉向內陸,以湖南為依託向西南、西北發展。原本從事其他行業的長沙臺協會長鄭聰俊,當他把另一只手伸向「羅莎蛋糕」連鎖後,一發不可收拾,接連不斷在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攻城掠地」;以代理國外和自創品牌為主的西安臺協會長孫芳山,除了在西安經營肯德基連鎖外,也在廣東、上海等地不斷擴張「甜甜圈」、「哈根達斯」連鎖版圖。
與此同時,大陸本土連鎖業也逐漸崛起,競爭加劇,毛利大幅度下降。一些眼光獨到的臺商嗅到了新的商機,開始了產業鏈的整合。康師傅、麗嬰房分別成立了頂通物流公司和蘇州麗嬰房物流公司,不僅解決了自身物流發展的瓶頸,作為第三方物流平臺,還可實現過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連鎖零售企業實現了從單獨依靠銷售利潤,向整條供應鏈要利潤的跨越式發展。
如今,臺灣企業在大陸連鎖的品牌更加多元化,經營內容也更加細分化,遍佈衣食住行娛樂各個方面,臺灣連鎖品牌逐漸占據大陸連鎖服務業的半壁江山,成為大陸各地民眾生活休閒的重要選項內容。
然而,隨著成本不斷上漲,大陸勞工紅利時代終結,臺灣連鎖業的經營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同時伴隨兩岸合作的不斷深入,「ECFA」、「十二五」等政策利好接連出臺。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情況下下,臺灣連鎖業再次走到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資源整合、抱團出擊成為其發展趨勢,而其中重要的載體,就是眾多以民間組織面目出現的各類機構。
有牛肉的市場,自然不乏搶食者。被眾多目光看好的大陸連鎖服務業,不僅讓原本從事連鎖業的臺商不遺餘力搏命發展,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過去從事代工製造業的臺商企業紛紛倒戈加入——在製造業看來,「茅山道士」(毛利只剩三到四)代工經營越來越困難,轉型從事連鎖服務業不僅利潤可觀,而且賺的都是現金。與此同時,在從業隊伍不斷擴大後,逐漸催生出一批以整合者姿態出現的連鎖業組織。他們以「特定的平臺」面目出現,試圖把單打獨鬥的連鎖業者「凝聚」在一起,把連鎖服務的餅做的更大,在幫助會員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自然也能分羹市場做大後的紅利,謀劃整合更多資源的新戲碼。
對於王國安,臺商圈的很多人都不陌生。2001年,他作為臺灣加盟連鎖促進會理事長,隻身來大陸為臺灣的會員拓展業務,不僅高舉「臺灣連鎖產業商務中心」旗號,而且還創辦了屬於自己的「漢盟經營管理公司」,採取大陸常見的「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方式為臺灣連鎖業者尋求突破。他一方面向遠在臺灣的連鎖會員提供有關大陸市場的訊息,通過分享已經在大陸成功拓展的臺商經驗,協助有意揮軍大陸的臺灣企業,降低西進成本、提高商業模式的複製機會,進而順利登陸。臺灣的連鎖會員也想借助商務中心這個平臺,尋求在大陸發展的機會,把這個平臺視為進軍大陸的「前哨基地」。另一方面,王國安也在精心經營「漢盟經營管理公司」,積極嫁接臺灣連鎖業與大陸經濟發展之間的商機。
在王國安看來,連鎖加盟業如同一張有形而又無形的網,在大陸究竟能編織多大,誰也無法預想。卸任「臺灣加盟連鎖促進會」理事長後,他又另起爐灶創立了「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利用多年深耕大陸的人脈資源,為大陸各地政府的商業地產項目招商牽線搭橋,試圖採取讓抱團出擊的方式讓臺灣連鎖業者在蓬勃興起的大陸商業地產機遇中有更多話語權,在謀取更多政策優惠的同時,也利用臺灣連鎖品牌的示範效應拉動當地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當地政府與連鎖業者雙贏的目的。
作為臺灣連鎖業的重鎮,上海臺協旗下的連鎖委員會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有正式會員80多家。2010年6月24日,象王洗衣董事長黃進能接任主委後,新官上任三把火,委員會的活動日益活躍起來。雄心萬丈的黃進能除了為會員提供資資訊、技術、資金、法律援助外,更注重加強內部管理的經驗分享。每月定期舉辦成功故事講座,各會員單位輪流主講,定期到會員單位參訪,會員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抱團發展。據黃進能介紹,目前正在籌劃建立加盟連鎖產業園,屆時所有會員享有優先的時間、政策和價格優惠。並在加盟連鎖產業園內全面進行業者需求整合,包括集體採購、共同培訓、聯手拓展市場等。
2011年3月2日,在由上海市臺協會連鎖委員會和臺灣連鎖加盟促進會主辦的「兩岸連鎖業CEO峰會」(下圖)上,上海臺協連鎖委員會、臺灣加盟連鎖促進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簽署正式合作備忘錄,三方資源整合,強強聯手,一股更強大力量注入到加盟連鎖行業中。這三家單位的攜手與捆綁,背後的動力和支撐,就是龐大的大陸市場。
除以上臺灣連鎖業正式組織外,在大陸臺商圈還有很多私下聯誼性質的連鎖組織,其作用也不可小覷。如上海的「久如會」(其前身是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對於會員的篩選有更嚴格的要求,必須是知名品牌,正派經營,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才可以進入。會員們定期每月聯誼,輪流坐莊,交換經營心得與資訊,還會不定期進行數個品牌共同促銷、互通coupon(優惠券)的異業聯盟活動,以及團隊出遊,會員間和諧相處,溫馨的像個大家庭。
無論是合法機構上海臺協連鎖委員會,還是私下聯誼性質的久如會,以及其他形式運作的連鎖組織,其充滿生機的活動能量,無疑正是加盟連鎖行業繁榮發展的最好佐證。
姑且不論這些大小不同、形式各異的連鎖業團體的所謂合法性,它們的存在,為單打獨鬥的臺灣連鎖業者提供了一個協作共贏的有益平臺,儘管由於性質接近,會員構成難免相互重複交叉,一些會員也曾苦笑著說各家活動常常會撞車或接踵而至,讓這些平日裡忙生意的老闆們感到有些分身乏術,但他們還是願意多多參與,期望藉由集體的力量為自己的企業分羹市場、保駕護航。
新機遇 連鎖業大有可為
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3月2日的「兩岸連鎖業CEO峰會」,凸顯的不只是上海臺協連鎖委員會的「號召力」,連鎖會員們積極參與,高朋滿座、氣氛熱烈的背後,折射出的問題並不輕鬆。
從2010年末到年初「用工荒」、「加薪潮」等字眼充斥在各大媒體報端,「劉易斯觀點」是否已經到來?人口紅利時代真的結束了?勞動密集型企業該何去何從?
在兩岸連鎖業CEO峰會上,瑞信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博士預估,大陸的勞動力會提前在2014年出現實質性短缺,進入工資大幅上揚的「劉易斯拐點」,甚至在2017年面臨1760萬人的勞力缺口。這意味著大陸憑藉低廉勞力的世界加工廠成長模式,就要走到盡頭;而隨著勞工薪資大幅上漲,民眾所得提升,大陸將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此經濟結構的巨變,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以勞動密集型見長的臺商企業,將在此輪的經濟結構調整中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局面,謀變轉型成為擺在廣大臺商眼前的迫切問題。
作為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的加盟連鎖業,在此次經濟變革中迎接的不僅是「加薪潮」導致的成本壓力,更多的是變革中蘊藏的機遇。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董事長王志剛表示,大陸「十二五」計畫的推出,是發展臺灣連鎖業的大好時機,臺灣連鎖業者盡可擴大在大陸的發展規模,建立品牌,兩岸雙贏。「十二五」期間,大陸將致力於把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由外需轉內需,城鎮化的發展成為趨勢,由過去的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勞力密集型向高科技、第三產業傾斜,由大陸經濟向海洋經濟延伸,每一個轉變中都蘊藏著商機,臺商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術優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志剛指出,臺灣是以OEM、ODM起家,所以才有世界一流的製造公司,如鴻海、廣達、英業達,服務業則要走內需道路;因此,臺灣的服務業比製造業不具國際競爭力。但是大陸的商機給臺灣服務業的國際化帶來希望,透過在大陸的成功,臺灣服務業有機會進一步經營全球市場。
其中的關鍵就是同文同種的優勢,讓臺灣服務業到大陸在本地化過程中,比起其他國家或地區來得容易、障礙也比較低;所以可以看到大潤發等成攻的案例。還有臺灣的服務業經過多次升級、改良,像是7-ELEVEN在日本就沒有臺灣做得那麼活潑,星巴克也是。除了餐飲美食,包括文化創意、數位內容、國際物流、會議展覽、貿易服務等服務業態,未來在大陸都相當有發展機會。
王志剛強調,現在超大的都市都已經不發展製造業,而是全力發展服務業。目前大陸除了上海之外,還看不到全力發展服務業的超大都市,所以臺灣的連鎖業要先從上海發展,漸進其他城市。大陸的市場很大,在上海發展但不能局限於上海,將來也要到內陸、東北、甚至到內蒙古,擁有發達連鎖服務業的臺灣,未來在大陸市場「大有可為」。
大陸正在啟動的「十二五規劃」,在一定意義上是經濟發展戰略重整計畫,以提振內需為出發點,謀求大陸經濟新的、持續增長點。作為內需重要組成部分的連鎖業,臺商的舞臺會更加廣闊。當大潤發業績超越家樂福後,連鎖業中產生的「臺商新首富」將不再是幻想,正在謀出頭的臺灣連鎖業者,勢將取代代工和製造業龍頭,成為兩岸社會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