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來看,房地產走勢必然遵循市場規律,開發商要跟著市場走。現在什麼都在漲,為何偏偏要房地產降?房地產從何而降?開發商講的是市場經濟,成本提高,售價肯定要漲,沒有開發商願意虧本賣房子的——資金鏈斷掉是另外一回事。
「我看過全世界地產業不同的開發商和房地產市場。比如在國外,土地是自由買賣的,市場條件不好、不成熟時,開發商可以不賣土地和建好的樓盤;可是當開發商口袋裏沒有錢時,或者要轉行業時,那就要賣土地或樓盤。大陸則不是這樣,土地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上,政府是老大……我的看法是,一般的房地產走勢都是一樣的,都有值得遵循的市場規律,開發商就是要跟著市場走。」華泰國際集團董事長謝進旺說。
什麼叫市場?大陸房地產又是個怎樣的市場?大陸經濟學家金石巖認為,大陸市場受到「兩只手」操縱:一只是看不見的「市場的手」,一只是市場背後「政府的手」。兩只手都對市場產生作用。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上,這兩只手的表現特別明顯,至於兩只手如何產生作用、怎樣產生作用,那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
開發商要講「市場」經濟
目前,大陸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一波接一波地出臺,國務院的督查行動組也已經走赴各地房地產市場一線,希望能對調控政策的執行起到督促作用。但是,大陸的房地產市場「並不為之所動」,調控政策到底能走到哪一步,全社會仍在看。對開發商來說,房地產開發是市場行為,永遠只能跟著市場走。這裡所說的市場,就是「兩只手作用下的市場」,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
在大陸的房地產「市場」中,最明顯的就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要靠出讓土地,靠房地產帶動的周邊產業和就業。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在海南人大會議上透露,三亞房地產上繳的稅收占財政收入58%,而整個海南省基本也是這一水平。這意味著海南近六成的財政收入來自房地產,「土地財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起支柱作用。也就是說,構成房地產要素的土地價格(地方財政收入)由政府「話事」,這就決定了房地產價格受制於土地因素,儘管中央政府反復強調調控樓價,但是從來不說調控「地價」,因為地價直接關係到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在「地王」頻出、地價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任何一間地產開發商都不可能「降價銷售」,只能跟著「政府主導下的市場」走,政府的土地價格不斷推高樓價已成不爭的事實。
對於新一輪調控政策下可能出現的房價漲降和浮動,謝進旺表示,「因為大陸每個省市的調控政策和限制不一樣,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程度也不一樣,所以這一點很難直接判斷,要因地來說。」但是他強調,「對於開發商來講,在大陸獲得土地並不容易,不是隨時要就有,房價要降的話,還是很困難的。有兩個方面因素,一個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一個是土地價格。通貨膨脹一定會反應在房地產上。」
「就房地產基本面來講,其成本主要分兩塊:一個是建造成本,主要包括工資和建材,物價上漲後,材料成本肯定上漲,而近年來的工資大幅提高,已使房地產開發成本跟著提升,農民工以前幾十塊錢(人民幣,下同)一個月,現在已漲到兩三百塊,工資漲、材料漲,這都會反應在成本上。二是土地成本,近年來,開發商的拿地成本越來越高,房地產的建造成本跟著水漲船高。」
房地產的成本比例
謝進旺表示,「在大陸房地產業中,人工占的成本比例蠻高的,目前一般來講,人工和材料的成本比例基本持平,到1:1了。」「大陸以前的工資只占建造成本30%左右,而臺灣則是人工成本比材料貴,現在大陸的人工與材料在房地產開發成本中開始對等了。」
從建築結構上來說,小高層、超高層和別墅,其建築分攤成本也是不一樣的,別墅肯定就貴;相對來說,小高層的結構考慮因素較少,分攤成本也較低;超高層考慮因素複雜,結構複雜,分攤成本相對也高些。
但是人工和材料的造價算在一起的話,所有地方的造價差距就不大了。偏遠的地方材料可能不貴,但它要運輸費。材料因地而異,比如說,你房子蓋在有水泥的地方,水泥價格便宜,這裡300多塊,別的地方可能要500多塊,價差一倍,但是這裡不產木材,木材就貴了。這樣平均下來,每個地方的造價差不多。「差就差在地價上。」
「對房地產開發成本來說,一般造價與土地成本是分開計算的。土地因地方而異。」土地價格最終也要分攤到樓房面積上,這是房價的決定因素。
這是對新開發的專案來說的。可是對先前開工的專案來說,土地價格、建造成本都低於現在,當土地價格、建造成本都上揚後,開發商肯定不會用先前的土地價格制定現在的樓盤銷售價格,一定會用現在的土地價格和建造成本制定樓盤售價。這樣一來,就在整體上推動房價上漲。
謝進旺認為,現在什麼都在漲,為何偏偏要房地產降?房地產從何而降?「如果降的話,就是說,沒有人買房子了就降,而不是你有錢了我就提價,是因為有買家才提價,誰會認為現在沒有人買房子呢?在成本步步升高的情況下,房價長期呈漲勢,是很明顯的。」「開發商講的是市場經濟,成本提高,售價肯定要漲,沒有開發商願意虧本賣房子的——資金鏈斷掉是另外一回事。」
再一方面,房地產除了支撐地方財政外,也是產業龍頭,加起來有2000多種周邊產業。也就是說,房地產的產業鏈很長,直接影響上下游很多產業,如果房地產垮了下來,不僅地方財政受不了,整體經濟也會受到很大打擊。謝進旺認為,基於如上現實情況,他相信政府不可能走到「摧毀房地產」這一步。政府目前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需要尋找一個適合「中國特色」的市場氛圍。
商業地產更隨市場
在住宅市場備受政策制約的情況下,現在很多開發商都轉向商業地產,商業地產會不會成為房地產業的下一個春天?商業地產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會不會有帶動和引導作用呢?
謝進旺對於商業地產有著自己非常淡定的看法。「商業地產要看哪一個城市啦,不是每個地方商業地產都能長足發展的,也要講時機。」
商場、寫字樓、超市、專業市場、商鋪等,還是要在人流量大、經濟發展程度較好的城市才會有市場。
「萬科哪裡都有儲備地,哪裡都有商業地和住宅地,目前住宅市場受到限制,他可以暫緩一下,轉向商業地產,轉向二、三線城市,但市場的鋪墊和發展還需要有個過程。」
「對我來說,商業地產要有機會才去做。」謝進旺表示,商業地產的開發同樣需要市場來引導。對於開發商來講,要在這裡開發商業地產,首先要進行評估。除了對地價評估,還要對市場前景評估,要做一個非常完善和深入的市場調研,才能決定是否投資。「有沒有人買?有沒有需求?要對市場的未來進行評估。」
「每個地方都會有商業地產商機,這是必然的,但不是完全的,需要看『量』,市場的量,包括『供應量』和『需求量』。假設在一個很成熟、很飽和的市場,供應量遠大於市場需求量的話,你還在那裏開發,就會賣不掉;而在差的地方(指目前經濟還不太發達的城市),若搶先去蓋一棟很好的大樓,也會有人去買,因為你是第一個,當地的供應量小於市場需求量,就會有市場,但是,後面跟上來開發的樓盤就不一定賣得掉了。」
「商業地產與住宅的考量有所不同,商業地產更接近市場經濟,政府的規劃和限制也比較明確。拿上海和蘇州來對比,上海的寫字樓沒有租售不出去的,寫字樓不夠,現在許多社區拿住宅當寫字樓,而蘇州就要看區域市場了。」
謝進旺的市場戰略和眼光,讓他一直自信地在大陸房地產市場中穩紮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