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文,男,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全國創新學習研究理事,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先進個人,省教育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省課改實驗先進個人,省“注·提”實驗、“四結合”、“作文序列”實驗優秀工作者,省先進工作者,市優秀教師,市骨干校長,市行風工作先進個人,市校務公開先進個人。
“繼文啊,龍沙小學校一直是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品牌,有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在市里一直很有聲望,來這樣一所名校當校長,身上的擔子可不輕啊。”已經7年了,陳繼文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區里領導對他說的這番話。接下這個任務后的第二天,陳繼文起了滿嘴水泡。對于龍沙小學校,陳繼文可以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1965年建校,40年來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了無數優秀學生,始終以師德水平高、專業素質強、科研意識濃、團結協作好而著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師資的流動,一批批各級骨干教師走上了不同的領導崗位,龍沙小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教師隊伍梯隊建設斷層的局面。教師隊伍老化,骨干教師缺失,教學環境陳舊……正在制約學校的整體發展。
“只有置換校舍,龍沙小學校才有新的生長點。”
擺在陳校長工作第一位的就是改變學校環境。他認為只有好的環境,老師和學生才會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經過40多年的風吹日曬,陳舊的二層校舍房頂漏雨、窗戶透風、樓道昏暗。學校當時班額最大的已經達到98人,教師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其他教師上課時,班主任老師或在班級的角落里批改作業,或者直接在走廊里辦公。夏天還好,一到冬天,由于樓體破舊,教師都是穿著厚厚的羽絨服熬過一冬又一冬……
為了盡快改變學校的環境。他要求每個班級門上都要安裝有自己班級特色的燈箱;隨后有的班級開始鋪地板、貼瓷磚,粉刷了墻面,這時班級確實有了明顯的改變。班級越來越溫馨了,樓道也亮了起來,但他發現這種短期行為只是改變校園環境的某一點,學校有很多事務靠這樣的行為是改變不了的,于是馬上叫停各班的改造工作。陳繼文暗下決心,一定要給師生們提供一個嶄新的育人環境,“只有置換校舍,龍沙小學校才有新的生長點”。
那段時間,陳繼文已經記不清,踏過多少次規劃局、計委的門檻,也想不起穿過多少次教育局、財政局的走廊。通過市政府、區政府教育局等上級部門的協調,新建校舍的事終于有了眉目。
2005至2006年,舊樓已經不能使用,教師與學生被分散到其他3所學校辦學,談到這里,很多教師一度哽咽。在分到三地辦學之前,陳校長曾給所有老師開了一個會:“我們的師生雖然分開了,而我們的心不能散,不能新校舍建起來了,學生卻沒有了,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要團結在一起,教學的標準、育人的標準絕對不能降……”
校舍修建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擔心分散辦學影響孩子的健康。陳校長決定想辦法解決學生的間食和午餐問題,但這就無形增加了學校的負擔。舊樓已經成危樓,在哪里做飯?學生又被分散到3個地方,飯怎么送?這都是擺在陳校長面前的難題。
“不但送,而且一定要做好。”
學校花5 000塊錢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為了讓車里裝的東西能多些,回來后,男老師一起動手,把駕駛員后面的座椅全卸了下來。每天送飯的時候,把一個個盛菜的鐵桶擺在車里時,已經沒有站人的地方,于是幾個男老師就舉著盛著干糧的簸箕,趴在鐵桶上,一路顛簸著去各校區送飯(后來這個車被學生和老師尊稱為“大奔”)。每天上午10點把學生吃的“間食”送到3個辦學點。“間食”送完以后,馬上就到中午了,又準備送午餐,同樣的事情一天要重復兩次,直到每個教學點的學生和教師都吃完以后,后勤人員再將盛器收回,返回本部。每天都要這樣重復,這樣一堅持就是兩年。那時候,“大奔”很受學生歡迎,車還沒到院里,就聽學生喊:“‘大奔’來了,老師來看我們了。”學生把對學校、對老師的思念都寄托在了一輛小小的車上,這輛車對學生來說,就是親人,就是學校。
正是這不尋常的決定,卻帶來了不尋常的效果。那個時候,正是因為每個教師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所以孩子才對學校、教師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即使辦學條件那么困難,當時的學生也沒有流失,社會對龍沙的認可度也沒有降低。
2007年9月1日,龍沙師生無法用語言表達當時激動的心情,當一幢嶄新的教學樓在藍天白云下熠熠生輝的時候,很多教師的眼眶也不自覺地濕潤了。校園環境是一本無聲的教科書,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使學生形成優秀品質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著教育性、時代性、生活化、高品味的原則,陳繼文帶領著所有教師開始他的“奇思異想”。
“把書架建在走廊里吧!”
遷進新樓后,領導班子商量在每個班級建立一個圖書角,但這樣一來教室就會顯得很擁擠,怎么辦?陳繼文說了一句話:“把書架建在走廊里吧!”有的校領導開始對這事兒并不認同,“書都在外面,管理起來肯定有難度。”但是為了讓孩子能讀到更多的書,他們還是決定試一試,這樣通過反復商量,從一樓到四樓,走廊墻壁上鑲滿的一個個彩色敞開式書架和折疊式多功能座椅,樓廳里的地臺式敞開書吧,就呈現在了所有師生面前。書架有了,書也捐上來了。不出所料,圖書管理起來確實有困難,班主任反映有丟書的現象。這個事情反映到了陳繼文那里,陳校長思考了片刻,說:“孩子們拿書,是因為他喜歡,我們再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學校領導把教導處的老師們召集在一起,商量關于還書的事,于是教導處在校園廣播里發出了這樣的通知:“同學們拿書,是因為太喜歡了,但如果你拿走了,其他人就看不了,所以給大家一天的時間,把拿走的書放到教導處的門口。”那天教導處的教師沒待在辦公室,也沒躲在某個角落觀察,教師們也沒去教導處。這么做就是要保護好還書孩子的自尊心。第二天中午教導處門口就多了五六本書,到了晚上,樓梯口又堆了不少書,還有學生把書悄悄地放在了樓廳的書吧里。開家長會的時候,教師也一再對家長強調:“如果你發現你家里多了幾本書,千萬不要批評孩子,等孩子把書讀完,讓孩子把這本書連同他已經讀過的書捐出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一系列的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從這以后,很少有丟書的事情發生,孩子們從心底已經把對一本書的喜愛內化為和所有人分享喜愛的良好習慣。
每天早上,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戶射到整潔的走廊里,還沒到上課時間,班級的門還沒有開,而此時所有的孩子正在享受著自己的幸福時刻。有的孩子翹著腳在墻上的書架上翻找著自己喜愛的童話;有的坐在嵌在墻上的折疊式座椅上,眼睛緊緊盯著手里的名著,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有的則倚在墻上,臉上的表情告訴我們他在書中又經歷了一次新的冒險。有個淘氣的男孩,好像要抬頭說什么,突然發現了經過的老師,匆匆地說了一句“老師好”就又一頭扎進了書里……
搬進新校舍后,學校的每一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起來,教師們伸出靈巧的雙手,用五顏六色的布拼出了“梅、蘭、竹、菊”的畫作,并把它們掛在了走廊里……一來可以節省開支,二來可以在細微處向學生提示正確的學習方法與道德品質……可是學校老師總覺得還少點什么。
“我們可以養些鴿子。”
“可以養些鴿子。”當陳繼文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后,班子成員也都覺得這個提議很有新意,只是簡單想到鴿子可以給校園帶來更多的靈氣和生氣。說干就干,搭鴿子籠、選擺放位置、買鴿子,幾天的工夫,男老師們就把鴿子籠搭了起來。剛開始,學生們對這兩個多出來的高高的鴿子籠很好奇,鴿子一出來,就追著鴿子跑。這時教師們由欣喜變為了擔心,但陳繼文只是笑笑說:“孩子嘛,好奇那是正常的,慢慢就會好的。”果然,沒有多長時間,孩子們開始欣賞了,他們會站在操場上看成群的白鴿在天空中飛翔,也會指著回家的鴿子說:“鴿子回家了。”如果有哪只鴿子不見了,他們也會四處尋找,怕它們挨餓受凍。現在龍沙小學校的師生已經把鴿子當成他們中的一份子,通過鴿子,孩子們學會了怎樣與動物友善相處,愛心被慢慢地培養起來。 可是陳校長的想法卻是“當有一天,幾百只鴿子一起落到操場上,孩子們不再追趕它們,而是與鴿子和諧相處,這就說明我們的德育工作做到家了。”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陳校長把點點滴滴的教育理念融于環境之中,把生硬的說教變成了學生喜歡的一個標識、一處景觀、一條走廊……不知不覺中,學生受著熏陶和感染。在這樣溫馨的育人環境中,學生的自尊心被小心地呵護著,愛心被慢慢地培養著。學生美好的情愫也在這所樂園里開始生根發芽。
陳校長有4個字常掛在嘴邊——居安思危。這是他第一天來到龍沙校對全體教師說的那段話中的4個字,“現在龍沙小學校已經處在滑坡階段了。假如有一天龍沙小學真的滑到了底,龍沙小學的老師就要挨家挨戶,去敲門,求人家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我們許諾一定會好好教育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雖然時過境遷,但是這4個字始終在他的腦海里,正是這4個字的誡勉,才會有陳校長的不同尋常,才會有龍沙師生的不同尋常,才會有龍沙小學校的不同尋常。
編輯/高偉